正文复制

《开国大典》: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李前宽、肖桂云担任导演,全剧分上下两集,堪称革命历史电影的鸿篇巨制。
具有史诗品格的献礼之作
《开国大典》从1949年新年伊始中国共产X迎来胜利曙光、蒋介石宣布下野开始,展现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年国共两X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生死大决战。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运筹帷幄之下,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国民X拒绝在北平和谈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国民X政府在中国大陆的腐败统治土崩瓦解,新政协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开国大典的礼炮中诞生。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一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对世界历史走向和全球新格局的形成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夕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在《开国大典》影片中得到高屋建瓴、气贯古今、大气磅礴的生动再现,呈现出一种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历史激情和史诗品格。全片出场重要历史人物有100多人,电影始终抓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物,将宏大的历史场景与微妙的人性、个性细节互为映照,众多人物和事件按照这种对应关系繁而不乱地穿插、铺排,将人所共知的史实提升到史诗化的高度。
塑造历史人物真实的艺术形象
《开国大典》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在于塑造了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历史人物真实的艺术形象。
编剧张笑天说,《开国大典》的创作,有几分命题作文的味道,但他接到创作任务后,坚持要有突破,没有突破,不如不写。这种突破,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结构上的、台词上的,甚至是表演上的。无论正面反面,都不要脸谱化,而是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凡是人人都知道的历史大事件,点到为止,人物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却不容有一丝的流水账。
导演李前宽谈到创作过程时说,我们在毛泽东、蒋介石心态的揭示上用了较大的笔墨。《开国大典》对领袖人物不是概念化的描写,而是试图让观众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