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文脉悠远,与古为新——河南省安阳市甲骨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殷商故都安阳,洹水环绕,古韵悠长。殷墟之上,甲骨卜辞、青铜器具,诉说着昔日辉煌。古老的甲骨文字见证了安阳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这里地处晋、冀、豫三省的交汇处,境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与“今”在此交融共生。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致信安阳,为安阳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时感慨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并提出要“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强调要深入研究甲骨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是透过中华文明5000多年漫长发展史的深刻洞见。
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保护与传承相得益彰。安阳在“坚守”与“创新”、“传承”与“传播”中延续文明、开拓进取,以甲骨文为载体,用心讲好文字故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以字耀城,从殷商故都到文字学研究重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殷商故地,文字之源;甲骨传奇,传承千年。安阳自古就是文字圣地,自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纷至沓来,探寻古老文字的奥秘。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3000多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的素材。
从殷商故都到“文字之都”,安阳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沉淀与文化积累,最终完成了从一个古老的都城遗址向文字学研究重镇的华丽转身。
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9年,清代官员王懿荣因病在药店购中药时,无意间发现了一种刻有神秘符号的中药材龙骨。这批骨头上的文字后来被命名为“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被重新发现。这一发现如同一声惊雷,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和文字学的重要资料。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填补了古代文献记载中的诸多空白。这批文字证实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朝的记载,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研究增添了坚实的证据,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无尽的研究课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安阳殷墟作为重要的考古遗址,得到了系统的发掘和保护。考古学家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逐步揭开了殷墟的神秘面纱。他们对甲骨文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甲骨文不仅是商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还记录了商朝时期的ZZ、军事、经济、宗教、天文、医学等多个领域内容。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究,专家们得以重构商代的历史场景,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
在甲骨文研究的漫长历程中,无数学者用毕生心血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不畏艰难,潜心钻研,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和古老的甲骨片中寻找着历史的线索。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在甲骨文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进入新时代,安阳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扶持甲骨文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例如,2022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启动了“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项目,并设立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奖金分别为新释读文字10万元,有争议字新解5万元。这样的举措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的古文字学者齐聚安阳,共同参与甲骨文的研究与解读工作。此外,安阳还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了多个甲骨文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平台,如定期举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