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红军长征集结地为何选择于都
江西有一座著名的县城,它的名字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就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所在地,赣南第一支红色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之一和巩固的后方基地——于都(历史上曾称“雩都”)。当年,红军在于都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旧址、旧居,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等。那么,红军长征集结地为何选择于都呢?
于都有更有利的地理条件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于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于1934年9、10月间开会讨论突围与转移的线路。在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在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到兴国、宁都、石城一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域集结;在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唯有在南线,红军与陈济棠的粤军进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等5项协议,有利于红军经过南线。因而,位于中央苏区西南角的于都进入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考虑红军集结和突围的首选地。另外,于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央苏区相对中心的位置,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再加上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比集结瑞金相对安全。
于都有更扎实的群众基础
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省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除红都瑞金外,于都比其他地方有更好的群众基础。首先,于都在扩红方面成果丰硕。于都是当时的扩红先进区,据《于都县志》记载,苏区时期,于都“参加正规红军的有56726人,参加地方红军的有11793人”。同时,书中还明确记载,1935年于都人口为254750人,到1936年10月锐减为175366人。由于有良好的扩红基础,长征前夕,于都县有近万人参加红军。其次,于都人民真心支持红军。当年,于都河有400多米宽,水深浪急,红军选中渡河的8个渡口中有5个需要架浮桥,而架设浮桥需要大量的木板、船只和船工。为了帮助红军架桥,沿岸的百姓将所有能用来搭桥的家当都捐献出来,并先后汇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红军才能在短短4天时间架起5座浮桥。1934年10月,时任军委工兵营营长、指挥部队在于都架桥的王耀南在他后来的著作《坎坷的路》一书中,记录了几个于都老百姓支援红军的生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