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是奋进新征程的庄严宣示,也是夺取新胜利的有力动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光辉道路。全会《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纳入“七个聚焦”,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动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中国作协的重大ZZ责任,我们要引导文学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勇担使命、共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学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文明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文化创造力,不断丰富“第二个结合”所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丰厚的思想文化土壤。
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屡遭忧患却高峰迭起,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宏阔的历史纵深和坚实的文化根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使我们的文化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强大主体性和旺盛活力。毫不动摇坚持X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道不变、志不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有强烈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深入总结提炼X和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实践,形成彪炳史册、激励未来、影响全球的价值观念,把实践中获得的有效经验及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念,形成深厚的、具有时代标识的文化积淀。高度重视文学的作用,把文学置于几千年中国文学传统、置于百年来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中,引领广大作家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创造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学气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坚持高质量发展,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会《决定》着眼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方位贯穿经济、ZZ、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新时代文学是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凝聚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文学。实现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近年来,中国作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高度,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文学组织、创作、出版、传播、研究等各个环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作协组织自身建设,创新文学工作路径方法,把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团结引领广大作家热忱描绘新征程波澜壮阔的时代景象,推出一批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的时代精品,组织一系列服务大局、富有魅力的文学活动,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坚守人民立场,创造更加丰富美好的文学生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力量之源、成功之基。全会《决定》通篇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坚持将服务人民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人民不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充分激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作协深入思考新时代文学的人民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