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举国之力托起蘑菇云
60年前的10月16日,随着西北大漠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它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铸就了核盾牌。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鲜明体现。
新中国刚刚成立,新生政权就受到西方有核国家的多次核讹诈、核威胁。为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应对核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X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他讲:“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开始起步并向前发展。随着中苏两X关系出现分歧,苏共中央于1959年6月20日致电中共中央,决定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为了牢记这个日子,X中央把原子弹工程代号定名“596”,决心要造出“争气弹”。1960年6月,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的全部经济合作项目协议,撤走全部援华专家。这年七八月,X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会议确定了“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的发展方针。X中央不信邪、不怕压、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气魄,极大振奋了全体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现在来看,X中央重点突出尖端技术发展,是一项很有远见、很有胆识的战略决策。邓小平讲,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也是数十万人合奏的辉煌乐曲。在X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机构,逐步形成大力协同、集智攻关进行“大科研”的局面。
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4个部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次,十几位饥肠辘辘的年轻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计算了一个月,结果却与苏联专家给的数据大相径庭。朱光亚、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又和科研人员三班倒连续干了3个月,进行了3次计算,数据还是不对。一直到第8次、第9次计算,结果还是照旧!最后,周光召经过反复审核,以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一锤定音:苏联的数据是错误的,中国人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