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千年古运河何以重生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既是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原点城市,又是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牵头城市。运河孕育了扬州独特的精神风貌,成就了扬州曾经的繁华鼎盛,更引领着扬州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让古运河重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谆谆嘱托,指引着扬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探索实践。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于扬州这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而言,依旧意义非凡。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扬州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勇当尖兵、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奋进发力、实干争先、久久为功,探索出一条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赢的新路径。
坚持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理念,呵护运河生态底色
在中国版图上,北部横亘东西的长城与东部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彰显出古代中国“人”的伟力。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流动的文化。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7年上半年,短短数月内,就曾两次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扬州见事早、行动快,2007年便荣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和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何以扬州?这源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从此被今人称为“大运河”的一脉活水在中国大地上蔓延流淌,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航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当年的邗城就修筑在现今扬州蜀冈之上,运河与扬州同生共长、血脉相连,是古城扬州的根与魂,深深影响了扬州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扬州的城镇格局,孕育了扬州的文化特质。
扬州因运河而生,作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始终以敬畏之心呵护着运河文化根脉。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致力于当好运河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扬州牵头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联合开展中国大运河申遗,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至今仍清晰记得,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会主席说了两句话“祝贺中国!祝贺大运河!”敲下了木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顾风还记得会场前厅很空旷,东北角有一把金属质地的椅子,“我就坐在那里开始打电话,电话拨通的那一刻,我突然哽咽了,百感交集,一句话都说不出了”。这是大运河申遗人的坚守和情怀。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既是荣耀和责任,也是担当与压力,更是赋予和探索。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易,但更不容易的,是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经典,作为示范,可以复制或推广。扬州坚持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理念,以使命担当呵护运河生态底色,矢志让古老运河这颗“明珠”璀璨生光。
扬州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完成保护规划编制、率先制定运河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率先建成数字管理和监测预警平台。目前,这套大运河监测系统已经在全国推广,可实时监控大运河7个遗产区、28处遗产点段和325公里遗产河道安全状况。继续带头做好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江苏省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大运河保护基金,规模达到20亿元,为大运河保护提供强力支撑和有效保障。
扬州还大力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全市每年植树500万株以上,运河扬州段沿线新增绿化300多万平方米,建成10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绿色长廊。
运河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纽带”。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孕育诞生、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作为江苏省境内唯一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自2009年成立以来,持续加强与国际组织、运河城市的交流合作,从一块牌子闯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