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论语》中的“孝”道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础,孔子主张通过行“孝”道从而推己爱人、孝亲敬亲。《论语》中总共出现过19次有关“孝”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何为“孝”以及如何“孝”的问题。《论语》中所涵养的“孝”道为培育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了“孝”道传承的重要意义。
养亲敬亲。通过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供养,确保父母的日常起居,减少父母忧虑,可称为“能养”,这是“孝”的首要条件,《论语》通过诸多小事阐述了养亲的要求。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出远门,如果必须远行,则要告诉父母出行的地方,并且提前考虑好安顿父母的方式,不让他们担心忧虑。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为父母最担心子女的健康状况,也指出了作为子女,应做到不使父母忧虑。除此之外,时刻牢记父母年龄和身体健康也是养亲的另一要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为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一方面因为知道他们长寿而感到高兴欣喜,另一方面也时刻为他们年事已高而感到忧伤和遗憾。总的来说,“能养”即为照顾好父母的日常生活起居且让父母不要有过多忧虑,这是“孝”的首要责任和基本条件。
“能养”是“孝”的最基础要求,在此前提下,使父母精神愉悦、心情欣喜是敬亲的重要体现,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即“敬养”。《论语·为政》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即现在通常所说的孝顺的子女是指能够满足供养父母的日常基本生活,但犬马之类的动物也能够满足这类需求,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尊敬、孝敬父母,那和养犬养马没有什么区别。“色敬”是敬养父母的另一准则,就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如孔子回答子夏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