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信仰”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以一定思维和体系呈现人与世界关系的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X人的ZZ灵魂,是共产X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作为经由历史和现实证明的科学理论,归根结底是对人类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一种揭示,寄托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即是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内化,这种内化要从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信仰”开始。
信仰是对价值的终极追问,马克思主义对信仰的重构是在对过去信仰的价值批判中完成的。马克思的“信仰”概念与“宗教”共同出场,他不仅批判了特定的宗教信仰,更深入到人的本质揭露了普遍的“宗教式信仰”带来的奴役与异化,最终将人们的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先将矛头指向了“天国”,通过揭露唯心幻想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对宗教、旧哲学的价值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更是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意识形态表现。马克思认为,宗教信仰通过构建一个虚幻的彼岸世界,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忍受苦难,期待来世的救赎。这种唯心幻想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持其统治地位的精神工具。与宗教具有类似作用的还有当时“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的黑格尔哲学,这一思辨哲学将现实世界抽象化为绝对精神的显现,使唯心主义的哲学信仰长期统治着人们的头脑。马克思揭示了它们背后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根源,为人们从精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彼岸的信仰失去了神圣形象,马克思便转向了对“尘世”的批判,他通过分析虚伪权威的ZZ结构,实现了对法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ZZ信仰的价值批判。资产阶级通过宣扬一套看似诱人的启蒙原则,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接受了现有的社会秩序,表面上是为了保障全体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少数人的自由和利益,本质上是虚伪的。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使人们在思想上陷入一种麻痹和自我欺骗的状态,无法认识到真正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在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ZZ国家的结论后,从此便深入到物质生活领域,通过分析资本市场的运行逻辑,实现了对商品、货币等资本异化信仰的价值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本质,指出商品、货币、资本等在市场中支配地位的获得,是由雇佣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带来的,然而劳动者却反过来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支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无法摆脱资本的控制。因此,马克思认识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只能通过改变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