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域图志》中的新疆“三交”图景
《西域图志》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由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共52卷。《西域图志》作为清代新疆的官修通志,是研究清代西域的重要文献,也展现出一幅幅西域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画卷。
共拓疆域、共护边境,奠定各民族广泛交往的基础
《西域图志》记载:“王师先定准夷,继平回部,五年之间,西域全地悉归版图。”“今中外一家,星轺使节,如履康庄,如行内地。”这表明在统一西域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营造了安身立命的场所,“天下一家”的族群观念成为共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奠定了基础。
疆土既定,维护、巩固和发展则是捍卫西域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西域图志》记载了乾隆接见各族首领,并进行宴请、围猎、封赏、赐爵等活动,体现了各族首领在ZZ上接受中央政权的统辖,是国家统一新疆各民族真实、鲜活的写照。清政府灵活的治理手段,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往,“今文武将吏往来西域,与行内地无异”,极大地稳固了中央与边疆的ZZ关系,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经贸互动、社会互嵌,拓展全面交流的广度深度
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西域经济发展,因此西域与中原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形成了新的贸易带,在族际贸易、藩部朝觐、族群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政府实施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在天山南北发展屯田,改变了西域过去单一的游牧经济,开始多种经济方式并行发展。实施货币统一政策,天山南北与内地一样使用银两,清政府在伊犁铸造制钱,“面镌乾隆通宝汉字,而以设局地名附于背”,显示了国家货币流通的统一,以及新疆与内地经济的紧密联系。实施减赋轻税,“圣天子犹重轸疮痍,苏其困惫。酌盈剂虚,取足供军屯之费而止”。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和兴起,《西域图志》记载:吐鲁番之辟展城,“民居鳞接,商贾辐辏”;哈密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