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东江纵队:从孤悬敌后到亮出红旗
1945年4月,朱德在X的七大上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里的华南抗日纵队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则是其中最强的主力部队之一,华南抗日纵队除琼崖纵队外,多由东江纵队派干部组建或加强领导。值得注意的是,其前身东江游击队早在1938年就已经建立,却始终以人民抗日武装的面目示人。直到1943年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根据形势的变化,向X中央建议东江游击队“亮出红旗”,才改编为东江纵队。东江纵队改编是X中央与广东省临委协同领导华南抗战的一大创举。
孤悬敌后,长期未亮红旗
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广东惠阳大亚湾,国民X守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逃。仅10多天时间,广州及其东江下游地区大片国土沦陷。根据中央指示,广东省委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成立人民抗日游击武装。之后,在东江下游惠阳、东莞、宝安等地成立了多支游击队(通称东江游击队),并历经几次整编。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东江游击队进至香港九龙地区坚持抗日,成功组织“秘密大营救”,与盟军展开合作,蜚声华南,享誉海内外。但因孤悬敌后,远离X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力量弱小而且分散,东江游击队不是以X领导下的军队的面目出现,而是以人民抗日武装的面目出现。
对于东江游击队来说,不公开亮出自己的旗帜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可以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避免给国民X顽固派以“摩擦”的借口;有弊的一面是不便于加强领导。东江军事委员会书记梁广,在1940年“东移”事件后离开部队赴香港求援时就有顾虑:由于部队并未公开是中共领导的部队,由中央派来的东江军事委员会主席梁鸿钧、参谋长李振亚等人的真实身份未在部队中公开,只有少数领导知道。而在一般干部、战士的心目中,他们只是军事教官。这就影响、限制了这些老红军、老干部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