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的实践探索
安徽合肥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有“三国故里、包拯家乡”之称,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默默无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4所中学、17所小学,科技事业近乎空白。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在要素驱动时代缺少先天优势的城市,在创新驱动的新时代里却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跃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实现从“江淮小邑”到“科创名城”的蝶变。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合肥考察,从嘱托“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到称赞“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
2017年1月,合肥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2018年10月,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式挂牌成立。6年多来,合肥滨湖科学城在推进建设过程中聚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基础研究成绩斐然,成果转化硕果累累,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胸怀“国之大者”,建设“国之重器”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通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合肥滨湖科学城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合肥滨湖科学城的西边,大蜀山下有一座三面环水、草木葱茏,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岛,那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过去叫董铺岛,后来它有了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叫“科学岛”。“大科学装置是催生变革性技术、孕育从0到1重大科学突破的肥沃土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介绍,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建设单位,科学岛承担着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核心使命。
近年来,岛上的两个大科学装置先后诞生多项创造世界纪录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23年4月,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9月,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继2022年混合磁体超越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保持的纪录获得“双打冠军”后,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刷新了国际稳态强磁场领域的世界纪录,又获“单打冠军”。“磁场越高,科学发现的机遇越多。作为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强磁场能改变一些物质的状态,放大新现象,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更准确地测量。”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房震介绍,这将支撑我国材料、生命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成为科技创新国之重器。
为什么大科学装置那么重要,以至于国家层面在2016年7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自20世纪中叶以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大科学装置,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大科学时代。因此,建设科学城,大科学装置数量是一条硬指标。合肥目前建成4个、在建预研9个,一共布局建设了13个大科学装置。从科学岛路沿着三国城路向北,位于合肥滨湖科学城西北角,核心规划范围约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与国家实验室核心区、教育科研区、规划发展区共同构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空间载体,集中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先进光源“大眼睛”、雷电防护“金钟罩”、紧凑聚变“夜明珠”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大科学装置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预计2025年建成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被译为“夸父”,意为致敬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夸父,胸怀大志、向往光明,不畏艰险追逐天上的太阳。走进园区11号科研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