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管仲的治世“三观”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当中多次引用管仲名言。管仲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重点研究的历史人物。管仲的为政有诸多首创之举:他主张富民强国,一个区区小国居然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开春秋霸业,纵横四十年无敌手。他最早懂得宏观经济调控,故设“轻重九府”;他实施“相地而衰征”,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他“兴市劝业”,以市场作用带动就业;他“睦邻慎战”,实现和平崛起;他的重民思想被后来的儒家所宣扬;他的“明法审数”被后来的法家所传承。管仲深受孔子、司马迁、诸葛亮、李白,以及ZZ家房玄龄、魏征等历代先哲的推崇。梁启超评价管仲为“国史上第一流人物”。管仲的治世之策与图强之略,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传承至今。
人才观
众人拾柴火焰高。管仲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群体支撑。正是有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诸如鲍叔牙、高傒、国懿仲、隰朋、宁戚、宾胥无、东郭牙、王子成父等人在管仲周围,创造性地执行桓公、管仲的决策,齐国的霸业才最后走向了成功。
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成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
可以看出,管仲推荐人才的观念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出于公心,从事业角度选才。管仲之所以向桓公推荐五杰,最重要的原因是社稷的需要。管仲认识到,国家要图强,仅仅靠桓公的支持和自己的谋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大批人才来群策群力;光有正确的决策,没有具体的行动是很难支撑的,还需要有一大批实干家来落实解决;治理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有一个方面的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ZZ、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方方面面的能人。基于此,管仲才向桓公推荐了五杰。事实上,五杰均与管仲个人交往不深,多与管仲素昧平生。由此可知,管仲完全摒弃了个人私利和感情因素,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为国选贤。
二是注重人才的群体效应。管仲之所以推荐五杰,潜意识里有这样的理念: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完成宏图大业,就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就必须有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