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
习近平主席于2024年11月14日在赴利马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在《秘鲁人报》发表题为《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的署名文章,引用了秘鲁谚语“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并将之与中国古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彼此印证,强调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是两国的共同追求。双方要弘扬中秘传统友谊,拓展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源于拉丁语,随着新旧大陆的“相遇”交融而传入美洲,在包括秘鲁在内的美洲西班牙语国家中被广泛使用。这一表达赋予了人民神圣的地位,强调人民的需求要加之关注,人民的观点应予以尊重,人民的意志须得到贯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语出先秦时期的道家典籍《文子》。“常”,即常理、常规、常法;“本”,是指根本、本源、关键。“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是指治理国家有基本的法则,但惠利人民是根本。秘鲁和中国虽相距遥远,但在国家治理与发展的理念上展现出共鸣,均强调应尊重民众的需求。在各自治国理政实践中,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不仅加深了两国间的相互理解,也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秘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彰显着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与文明互鉴的积极意义。早在16世纪,一些在菲律宾生活的华人就率先开启了前往秘鲁的探索之旅,为后续更为广泛的交流奠定了早期基础。19世纪之前,通过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茶叶等不断流向秘鲁等拉美各地。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国产品,迅速赢得了秘鲁民众的倾心喜爱,成为他们心目中地位与财富的象征,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文化层面的深度交融与心灵契合。自明代起,秘鲁等美洲国家的土豆、番薯、玉米等农作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这些农作物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为粮食增产和人口增长作出贡献,对中国农业发展与社会稳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清朝时期,秘鲁的金鸡纳传入中国,有效治疗疟疾,为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进一步加深了两国在医药领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同一时期,在经济互补需求的驱动下,源自秘鲁等拉美区域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充分展现出双方经济联系的紧密与相互影响的深刻。19世纪中叶,秘鲁方面主动从中国引入华人劳工。早期,华工们虽面临诸多挑战与艰辛,但他们奋斗不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完成契约劳动后,逐渐融入秘鲁社会。他们在商业领域大显身手,不仅为秘鲁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还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庆典以及精彩的戏剧艺术引入秘鲁,全方位丰富了秘鲁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成为中秘友好交往史上的友好使者,在秘鲁这片土地上持续谱写着中秘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壮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