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明确将明年货币政策取向定调为“适度宽松”,这是我国自2011年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调整,释放了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的积极信号,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
准确认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深刻意义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应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国内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2023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连续处于1%以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则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延续下行,物价水平和投资增速的低位运行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困境。随着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陆续出台,我国CPI同比开始温和回升,PPI同比降幅逐步收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扩大国内需求方面的效用已经逐渐显现。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迫切需要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巩固好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此次货币政策调整将有助于为明年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是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迫切需要。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步实施降准降息,政策利率下调幅度为近4年最大。在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支持下,市场信心持续增强:A股市场连续多日上涨,上证综指成交明显放量;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也明显改善,2024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实现连续六个月回落之后的首次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也有所上升。一系列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经营主体已经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预期。此次货币政策取向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向社会释放了稳增长的清晰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是防范外部不确定性带来风险和挑战的有效路径。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延续疲软态势,地缘ZZ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全球贸易格局和流向很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将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外贸出口动能的减弱会加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而且也是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举措。
科学谋划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思路
坚持X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X中央及时研判形势,并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时调整决策部署。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对当前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判断,果断地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充分体现了X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货币政策坚持金融工作的ZZ性、人民性和专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证明,X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最大ZZ优势、制度优势。坚持X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金融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推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