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国家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明确提出“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在延续上一年度政策基调的基础上,本次会议进一步将“监管”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丰富完善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内涵。
深刻把握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意味着在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时,要确保不同政策之间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政策方向的协调性、政策节奏的统一性和政策工具的互补性,使得各类宏观政策间能相互支持以形成合力,提高政策的整体效能。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取向一致性为例:在政策目标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和改善国际收支等方面要具有统一目标,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协同扩大财政支出和低利率货币环境共同推动经济复苏;在政策方向上,货币政策的宽松与财政政策的扩张都旨在刺激经济需求,政策方向上协调一致,而非彼此抵消;在政策节奏上,宏观政策的执行节奏需要互相匹配,避免一方过快、一方滞后,当财政政策增加基建投资时,货币政策需及时提供配套流动性支持;在政策工具上,各种政策工具需要扬长避短,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刺激社会需求,而货币政策可以优化资金环境,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与财政政策相互补充。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政策实施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有效举措。宏观政策不一致不仅会导致经济失衡,还会增加政府行政成本,在政策措施之间存在冲突时,需要采取额外的补救措施,更是加剧了政策执行难度,增加了企业和公众的政策适应成本,最终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减少政策调整复杂性和反复性,降低政府和社会因政策执行调整带来的成本,提高政策整体效益。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放缓的压力,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逐步向消费和创新驱动转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确保政策目标统一性和政策措施有效性,避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政策之间产生抵消作用,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这一过程涉及长周期和结构性调整。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扩大国内需求过程中,确保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相互配合,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和供需协调,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