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系统效应与转型进路
作为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的聚集地,超大特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发挥引领性、基础性和试验性作用,其发展方式的转型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整体实现程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理论价值。
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逻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此后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独特性日益凸显。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将城市发展转型上升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超大特大城市需要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贯通发展环节、协调不同规模城市,构建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战略极大提升了城市化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坚实保障,形成了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增长模式。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复杂化,城市发展主要矛盾从实现各项整体效益指标的提升,转变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延式发展的限度逐渐显现。
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在动力机制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外延式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市场经济驱动力与政府政策推动力两个方面。经济驱动力表现为城市依靠产业结构和要素集聚带来的城乡收入和地区收益差异;政策推动力则表现为在产业、土地、户籍以及收入福利等方面形成的政策优势。城市外延式发展动力的显著特征,是政府推动或市场驱动都来自城市系统外部。但是,二者对城市发展而言仅能实现阶段性目标,当城市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由主体、结构和规模构成的城市内部系统逐步成熟,其原有外部动力变得有限且低效,复杂的城市系统内生动力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引发一系列体制性变革,这就是城市迈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开端。
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源自主体、结构和规模的变化带来的驱动效应,把握其动力机制,是寻求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的前提与核心问题。
面向人民城市的主体动力机制。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直存在着建设小城镇还是发展大城市的不同观点与政策主张,但二者的底层逻辑都是指向城市自身。人民城市的提出则打破了这种二分法,诠释了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动力深植于对个体自主选择的高度尊重,以及对人民多元需求的精准对接与高效回应。与公民城市、市民城市等相比,人民城市聚焦于营造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