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又称茶马贸易,是我国历史上在边疆或边地开展的,内地农耕民族与西部、北部游牧民族之间进行的一种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活动。互市双方交易的商品主要是茶叶和马匹,但又不限于茶叶和马匹,还包括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它起源于唐,发展于宋,盛行于明,终结于清,持续时间长达千年之久,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中央王朝进行边疆治理、巩固边防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各民族跨越山河、双向奔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茶马互市的起源与演变
唐代是茶马互市的发端期。但唐王朝与西北各少数民族市马通常用绢,茶马互市只是一种零星的、不定期的贸易活动,并没有形成制度。宋朝建立初期,朝廷曾使用铜钱、布帛、茶叶等财物交易马匹。熙宁年间(1068—1077年),宋神宗采纳王韶的建议,在成都置茶场司,在熙州(今甘肃临洮)置买马司,从四川榷茶,运至熙河,折支马价,以茶易马,时称“卖茶博马”。茶场、买马二司的创设,是宋代茶马互市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使宋代的茶马互市从绢帛、铜钱、茶叶相兼的商品交换阶段,发展成为专门用茶易马的官营茶马互市时代。元丰四年(1081年),茶场、买马二司合并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简称“茶马司”。元朝在成都设立榷茶机构,并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巩昌(今甘肃陇西)设局发卖。元朝统治者蒙古族以驯养马匹著称,加之辽阔的草原都在其统治之下,马匹充足,对茶马互市的重视程度不如前代。
明代是我国茶马互市的鼎盛时期。与前代相比,明代茶马互市机构健全,互市形式多样。为确保茶马互市的顺利进行,明朝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建立了12个茶马司。同时,为了防止走私茶、马,明政府实行巡茶制度,定期派遣行人、御史等官到陕西、四川等地监督茶马贸易,巡禁私茶。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廷将御史巡茶制度化,建立巡茶御史制度,专门由巡茶御史来综理我国西北地区茶马事务。此外,明政府通过差发马互市、招番中马互市、朝贡互市等形式,使明代的茶马互市突破传统互市格局,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清初,茶马互市沿袭明制。清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置了5个专管茶马互市的茶马司,同时,定期派出专管该地茶法、马政的茶马御史。随着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战马的需求锐减,茶马互市逐渐走向衰落。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停止茶马互市。自此以后,在西北地区施行将近千年的茶马贸易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