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如何从源头协同防治土壤地下水污染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基础薄弱,局部区域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近日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了《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力求从源头上减少并控制土壤污染。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为确保源头防控工作扎实推进,需要构建多要素、多手段、多介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水土协同防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地下水环境管理模式,有力推动我国“十四五”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跨越式发展。
多要素协同:构建土壤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新格局。土壤既是环境要素,也是生产要素,还是重要的资产要素。在防控布局中,需要推动多部门联动监管,从宏观政策上加快推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政策和保障体系构建,持续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水平。
协同经济与环境要素,优化重点行业产业空间布局。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生态环境特色鲜明,土壤地下水脆弱程度各异。如沿江沿河地区、山前冲洪积扇、岩溶地区等,因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土壤和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因此,在区域规划及重点行业企业布局时,应深度协同经济与环境要素,从源头上预防因环境破坏而引发的农业减产、工业停产整顿、污染修复等重大经济和社会损失。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土壤地下水的易污性、脆弱性,精细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编制差异化准入清单,明确管控要求,筑牢土壤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线。另一方面,在规划伊始,应秉持高度的前瞻性与责任感,全面评估区域土壤与地下水的承载和修复能力。对于土壤地下水脆弱区,立足区域特色引导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入驻,严格限制重污染企业,平衡生产与环境需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协同科技要素,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绿色转型。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生产模式是区域环境质量优劣的决定性要素之一。首先,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精准监测并管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以防范土壤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其次,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针对排放不达标、生产工艺落后的重点行业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处理。同时,对于具备整改条件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升级生产工艺与设备。最后,加强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定期评估环境绩效,及时整改问题,确保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能够持续、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