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部分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表现为人口流失、土地闲置、产业衰退、公共服务缺失等多重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本调研以XX县XX镇为样本,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剖析“空心村”现状、成因及治理路径。本次调研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重点选取5个典型“空心村”(A村、B村、C村、D村、E村)进行深度调研,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报告。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一)调研方法
实地走访:调研组历时2个月,深入5个目标村庄,累计行程超过500公里,实地查看村庄布局、住房空置、耕地利用等情况。
入户访谈:对120户村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覆盖不同年龄层(18-80岁),重点了解家庭结构、经济来源、返乡意愿等问题。
问卷调查:设计包含人口、经济、土地、公共服务等模块的问卷,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率为92.4%。
数据调取:从镇统计站、自然资源所、卫生院、学校等部门获取官方数据,结合无人机航拍测量宅基地闲置面积。
(二)调研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设计调研工具,组建多学科团队(含社会学、经济学、城乡规划专家),对接镇村两级干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分批次进村入户,同步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记录典型案例。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交叉验证数据,召开村民座谈会3场,提炼核心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撰写报告,提出政策建议,形成可操作的治理方案。
三、“空心村”现状深度解析
(一)人口结构:老龄化与空心化交织
XX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5个空心村户籍人口6213人,常住人口仅2075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3.4%。
年龄分布:
空心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33.2%(全镇平均18.5%),B村8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12%。
18-45岁劳动力中,72%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多为妇女、老人或兼业农民。
家庭结构:
“空巢家庭”占45%,如B村王姓老人(78岁)独居,子女均在省会打工,每年仅春节返乡。
“留守家庭”占30%,如C村李姓夫妇(40岁)带2个孩子务农,年收入不足3万元。
教育水平:
空心村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82%,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足3%,人才外流严重。
典型案例:
A村原有村民1500人,现常住仅4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10人,留守儿童87人。村民张某(50岁)反映:“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种地靠老人,孩子上学得去镇上,医疗也不方便。”
(二)土地利用:宅基地与耕地双重闲置
宅基地闲置现状:
全镇宅基地闲置率12.6%,空心村达31.5%。B村闲置宅基地占全村宅基地总数的41%,其中45%为年久失修危房,30%为新建未入住房(进城定居户预留),25%为季节性空置房。
闲置宅基地面积平均每户120平方米,部分大户超过300平方米,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耕地撂荒问题:
全镇耕地撂荒率8.3%,空心村达23.7%。C村因劳动力不足,撂荒耕地占全村耕地的32%,部分山地已荒芜5年以上。
撂荒耕地中,60%为山地梯田,30%为灌溉条件差的沙土地,10%为承包纠纷地。
实地观察:
D村一条主街两侧,连续7户房屋大门紧锁,窗棂破损,院内杂草丛生。村民赵某(65岁)说:“这几个院子都是出去打工的人留下的,有的十几年了也没回来,房子快塌了。”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突出
基础设施老化:
道路:空心村硬化道路覆盖率不足60%,部分自然村仍为泥土路,雨天出行困难。
供水:3个空心村未实现集中供水,村民依赖自备井或山泉水,水质无保障。
电力:低压电网老化,夏季空调使用高峰期常停电,如E村202X年7月停电达8次。
公共服务匮乏:
教育:5个空心村小学全部撤并,儿童需到镇中心小学就读,最远单程8公里,部分家庭选择让孩子寄宿。
医疗:3个空心村无标准化卫生室,现有卫生室药品短缺,医生多为退休返聘人员。
文化:无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传统庙会、戏曲演出等活动逐年减少。
村民反馈:
B村村民李某(42岁):“村里没学校,孩子每天坐公交上学,早上6点就得出门,太折腾。卫生室就两个老医生,看个感冒还行,大病得去县里。”
(四)产业发展:经济活力不足
集体经济薄弱:
空心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4.2万元/年,主要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缺乏自主产业。
集体资产以闲置校舍、老村委会为主,利用率不足10%。
产业结构单一:
农业以传统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亩均净利润不足500元,村民种植意愿低。
非农产业中,仅有1个空心村(A村)发展电商,但规模较小,年销售额不足50万元。
农民收入结构:
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务农收入占20%,转移性收入(养老金、补贴)占15%。
数据对比:
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空心村仅为1.8万元,差距达5000元。其中,B村村民刘某(38岁)夫妻二人常年在浙江打工,年收入12万元,而留守务农的村民年均收入不足2万元。
四、“空心村”成因多维分析
(一)经济驱动:城乡发展失衡
收入差距悬殊:
城市务工月均收入4000-6000元,而务农年收入不足2万元,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成为必然。
空心村留守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过高,如C村村民王某(55岁)算了一笔账:“种地一年挣1万,不如去城里打工3个月。”
土地收益低下:
粮食价格波动大,种植成本(化肥、种子、机械)逐年上升,挤压利润空间。
土地流转租金每亩300-500元,远低于外出务工收入,村民不愿流转。
产业支撑缺失:
空心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乡村旅游、电商等新兴业态发育不足,如D村虽有古民居资源,但缺乏开发资金和专业运营团队。
(二)政策与规划滞后
宅基地管理困境:
宅基地“无偿取得、无限期使用”制度导致退出机制缺失,村民“宁荒不弃”。
宅基地确权登记进展缓慢,部分空心村存在权属纠纷,影响流转。
村庄规划缺位:
80%空心村未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无序,新房沿路扩建,旧宅废弃。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如E村因缺乏规划,3年内重复修整道路2次。
资源投入不平衡:
财政资源向中心村、示范村集中,边缘空心村被忽视。
如XX镇202X年乡村振兴资金800万元,其中70%投向2个中心村,5个空心村仅获50万元。
(三)社会结构变迁
教育医疗资源流失:
空心村小学撤并后,家庭教育成本增加,部分家庭选择举家进城。
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村民大病需赴县城或城市,加剧“看病难”。
文化认同弱化:
新生代农民对乡土文化认同感下降,如B村青年张某(25岁)表示:“村里没什么发展机会,回来也没意思。”
传统习俗(如庙会、祭祖)参与者减少,文化传承断裂。
家庭结构变化:
代际分居普遍,留守老人、儿童情感需求被忽视,如C村留守儿童小陈(12岁)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抚养,性格内向。
五、“空心村”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人口振兴:构建返乡创业生态
实施“雁归计划”:
政策扶持:设立返乡创业专项基金,提供3年贴息贷款,对吸纳本地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
技能培训:开展电商、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培训,提升返乡人员技能。
典型引领:评选“返乡创业之星”,如A村青年李某返乡发展手工编织,带动20余人就业,年销售额80万元。
完善留守群体保障:
养老服务:推广“邻里互助养老”模式,每村配备1名专职社工,建立老年食堂。
儿童关爱:设立“课后驿站”,组织志愿者辅导作业,开展兴趣活动。
医疗支持:与县医院合作,开展定期巡诊,建立健康档案。
(二)土地盘活: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
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所有权归集体: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规范使用权流转。
资格权保障: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库,对自愿退出的村民给予补偿。
使用权放活:允许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合作社、租赁给企业,发展民宿、手工作坊。
土地复垦与集约利用:
复垦撂荒地:对撂荒耕地实施“村集体+企业”托管,种植经济作物(如中药材、果树),收益按比例分成。
集约建设用地:整合零散建设用地,规划小微产业园,如C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建设仓储中心,吸引电商企业入驻。
(三)产业赋能:培育特色经济体系
打造“一村一品”产业:
A村(手工编织):建设非遗工坊,对接电商直播基地,开发文创产品。
B村(山货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食用菌、中药材,建设冷链仓储中心。
C村(古民居资源):修复古民居,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愁体验”线路。
发展“农文旅”融合:
民宿改造:利用闲置民居发展乡村民宿,每改造1户补贴2万元,如D村已改造民宿8户,国庆期间入住率达85%。
节庆活动:恢复传统庙会,举办采摘节、摄影大赛,吸引游客。
(四)政策保障:强化制度供给
财政支持:
设立专项基金:县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空心村治理,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
项目倾斜:优先将空心村纳入高标准农田、农村公路等项目建设范围。
规划引领:
分类治理规划:编制《空心村分类治理规划》,划分“搬迁整合型”“特色保护型”“生态修复型”。
国土空间规划:将空心村纳入镇域国土空间规划,预留产业发展用地,如E村规划仓储物流区。
机制创新:
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为空心村提供规划、技术、人才支持。
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空心村改造,如B村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古村落。
六、预期成效与展望
通过系统治理,力争3年内实现以下目标:
人口回流:空心村常住人口年均增长5%,老龄化率下降至25%以下。
土地集约:宅基地闲置率下降至15%,耕地撂荒率控制在5%以内。
产业兴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村,培育2-3个特色产业品牌。
生态宜居: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示范带动:建成2-3个“空心村振兴示范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空心村”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施策”原则。既要解决“人走房空”的表象问题,更要重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议建立“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未来,需持续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动态调整治理策略,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