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省容错纠错机制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干部担当作为指明方向。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强调要将从严管理监督与鼓励担当作为有机统一。近年来,我们XX地区深入贯彻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容错纠错机制,通过全周期管理模式,实现从被动容错向主动保障的转变,有效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下面,我结合实际工作,从三个方面汇报交流经验。
一、强化制度构建,筑牢干部担当作为制度根基
制度建设是推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干部担当作为提供坚实支撑。为此,我们从健全制度、优化流程、强化示范三个方面发力,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程序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一)健全制度规范,明确容错纠错边界。一是细化适用范围。针对以往容错纠错机制存在的适用对象模糊、范围界定不清等问题,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围绕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明确划定容错免责适用范围。从正反两个维度出发,制定9类可容错具体情形和5类不予容错范例,同时设置符合“三个区分开来”的兜底条款,确保制度既具有原则性,又具备灵活性。制度实施以来,累计审核容错备案XX件,其中同意XX件,不同意XX件,有效发挥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二是完善程序链条。为解决事后容错界定难、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我们优化完善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和试错备案实施办法,建立起前期评估、中期审查、后期监督的全流程工作闭环。明确容错纠错启动、调查、认定等“六步法”程序,坚持“一事一议”原则,加强组织部门与纪检、巡察等多部门协作配合,形成会商研判、效果评估等长效机制,确保容错纠错工作科学严谨、规范有序。三是强化制度衔接。将容错纠错机制与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等制度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在干部考核中,充分考虑容错纠错情况,对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但因客观原因出现失误的干部,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上给予公正对待,切实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优化程序流程,提升容错纠错质效。一是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六步法”流程,对容错纠错工作各环节进行细化规范,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和时间节点。建立容错执行“一事一议”制度,确保每一个容错纠错事项都经过充分讨论和严格审查。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对容错纠错事项的全流程管控,做到流程可控、过程可溯、责任可查。二是强化过程监督。为防止容错纠错工作出现随意性和不规范问题,我们加强对容错纠错过程的监督管理。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各单位容错纠错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确保容错纠错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三是注重结果运用。将容错纠错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经过容错纠错的干部,及时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对积极改正错误、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干部,进行严肃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整改,切实发挥容错纠错结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强化以案释规,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一是挖掘整理典型案例。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地区涉及多个领域的容错纠错案例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选取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案例,形成《容错纠错典型指导案例》《改革容错落实试点案例汇编》。这些案例涵盖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二是加强案例学习宣传。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各级干部对典型案例进行学习研讨。邀请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案例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帮助干部准确把握容错纠错的政策界限和适用条件。同时,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