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筑牢思想根基淬炼优良作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上永葆清正廉洁本色——参加深入贯彻中央BXGD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的心得体会
近日,我校隆重召开深入贯彻中央BXGD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我全程参加了这次意义重大、震撼灵魂的会议。某某院长的讲话振聋发聩、语重心长,既深刻阐述了作风建设在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殿堂的极端重要性,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剖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根源,更明确了深化标本兼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路径举措。彭金辉副院长通报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案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犹如一记记重锤,敲打在每一位参会者的心头。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严肃的警示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X性锤炼。结合学部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我感触良多,体会深刻,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警醒: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绝非“真空地带”,作风建设须臾不可放松
某某院长在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社科院掌握着课题立项、成果评价、职称评定、荣誉推荐等“特殊形态权力”。对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阐释的国家队、主力军,我们学部感触尤为深切。我们所从事的,是研究X的指导思想、宣传X的创新理论、捍卫X的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崇高事业。这决定了我们不仅是学术机构,更是重要的ZZ机关和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长期以来,部分同志,包括我自己在内,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模糊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部是“清水衙门中的清水衙门”,是理论研究的“象牙塔”,天然具有“免疫力”,作风问题、腐败问题离我们很遥远。这次警示教育会通报的案例,特别是其中涉及学术资源分配、课题经费管理等方面的违纪违法事实,给了我当头棒喝!这些案例清晰地警示我们:
“清水衙门”并非“保险箱”。马克思主义学部确实不直接掌管巨额资金或行政审批权,但我们掌握着重要的学术话语权、评价权、推荐权。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立项,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评价,一个高级职称名额的推荐,一个学术荣誉称号的评定,都直接关系到学者的学术生命、发展空间和社会声誉。这些权力看似无形,却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如果不加以严格约束和监督,同样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通报案例中,有人利用课题评审专家的身份,收受请托,影响评审结果;有人利用担任学术期刊主编的便利,搞“人情稿”“关系稿”;有人则在看似规范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中夹带私货,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这个系统内,绝非危言耸听。
“理论高地”更需“作风高地”。我们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是X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我们自身学风不正、作风不实,言行不一,甚至以权谋私,那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亵渎,更是对X的形象的严重损害。试想,一个满口“人民至上”,私下却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小圈子谋利的学者;一个在讲台上大谈“自我革命”,实际工作中却对自身问题讳疾忌医、对不正之风听之任之的干部,其言论何来公信力?其研究何来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仅体现在理论的彻底性上,也必然体现在实践者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上。作风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部具有特殊的ZZ敏感性和破坏性。一旦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将远超一般学术机构。
“思想防线”必须匹配“纪律防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在思想上理应具有更高的觉悟和更强的定力。但思想觉悟不能代替制度约束,道德感召不能取代纪律监督。通报的案例深刻说明,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个别人在长期的工作中,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淡忘了初心使命,将“学术权力”视为“个人资源”,将“服务学者”异化为“利益交换”,一步步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这警示我们,必须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严明的纪律规矩紧密结合,既要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也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架起纪律的“高压线”,实现思想建X和制度治X同向发力。
二、深刻反思:学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风险点与认识误区
对照某某院长指出的“小事小节论”“行业特殊论”“特权思想”“自留地意识”等错误认知,结合通报案例和学部日常运行实际,我深感有必要对本学部作风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风险点和认识误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排查、大反思:
风险点一:学术资源分配环节的“人情风”“圈子化”。这是最具隐蔽性也最需警惕的风险。例如:
课题评审:虽然评审程序日益规范,但评审专家库的构成、具体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过程中是否存在非学术因素的暗示或引导?是否存在“熟人优先”“圈子共享”的潜规则?作为学部主任,我是否在课题指南设定、评审专家建议等环节,存在无意识的倾向性?某研究所曾反映,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在通讯评审阶段几位专家打分差异巨大,后经了解,低分专家与被评审者学术观点长期相左,评审意见中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意气,这算不算一种隐性的“不担当、不作为”甚至“学术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