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X建评论汇编17篇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一道英名堤,守护安澜映初心。84年前,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带领军民筑成长堤,至今屹立于盐城海滨,因群众口耳相传得名宋公堤。
一座英烈桥,见证军民鱼水情。82年前,新四军女战士方世英在阜宁被日寇杀害,乡亲们和社会各界自筹资金,在她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建起一座世英桥。
一条英雄路,鉴往知来向复兴。80年前,日本投降当天,新四军敌工干部王裕新壮烈牺牲,他的家乡如今是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年新命名了一条裕新路。
……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各地拥有2570个红色地名。
战火中淬炼,血脉里生根。抗战时期诞生的红色地名,源自我们未曾谋面却深蒙其恩的英雄,见证了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映照着勇御外侮的赤子之心,浓缩着同仇敌忾的家国记忆,如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
红色地名标记城乡道路,也融入现代生活。当抗战英烈的名字被写进邮件地址、标上楼宇门牌、录入电子地图,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被不断提起和铭记,思念在此刻具象化。地名为念,路牌为碑,今天看似寻常的繁华街景,恰是抗战英烈以生命担使命奔赴的“明天”。走在烈士用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每一步都是跨越时空的告慰。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深的缅怀是弘扬,最感人的致敬是英雄辈出。江苏镇江曾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驻地,不仅遍布着众多以抗战英烈命名的地名,近年来还诞生了一批以改革开放时期烈士命名的新地名:为纪念科研试飞中牺牲的一等功臣张国荣,他的家乡新增一座国荣桥;为缅怀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牺牲的记者许杏虎,他的家乡更名为杏虎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呼唤我们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回首80年前那场历经14载艰苦卓绝的伟大胜利,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赴国难、浴血卫山河,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的图谋,更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心与磅礴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X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点,在14年的艰苦抗战中体现得最为集中、最为明显。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X,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正是中国共产X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才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力量;正是千千万万的共产X人站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才谱写了“男女老少齐参战,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的壮丽篇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X。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隘,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推动X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始终发挥X的中流砥柱作用,牢牢坚持并不断加强X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听X话、跟X走,推动X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古人云:“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抗日战争既是一场物质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精神意志的比拼。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战强敌,以前赴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孕育了伟大抗战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漫长岁月里,伟大的胜利和伟大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铭记先烈的奋斗史,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X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中国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经历过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历史能激发情感的力量,也能赋予理性的思考。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使命任务,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X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X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必须强化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众志成城筑牢保卫和平的坚固屏障;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当年,《解放日报》在抗战胜利之日载文指出:“我们今天胜利了!但是决不能忘记,赢得来的胜利是艰难;而保有这胜利的果实——不为豺狼所吞食,更需要无限的坚决和勇敢!”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必将以自己“无限的坚决和勇敢”,捍卫和扩大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并以不懈奋斗赢得永远的胜利,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X的创新理论如何内化为取之不竭的营养
X的创新理论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营养’”。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讲话发表后,X员干部如何及时跟进学习领会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内化转化为自己改造主观世界的“营养”,实践中有许多方法。
最近,一位负责城市工作的领导干部,结合用好X报,及时全面深入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X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取之不竭的营养。这位领导干部学X报、用X报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方法论视角。
(一)
及时跟进,学懂最新精神。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解答时代课题中,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做好城市工作,是一个极为繁难的命题。
时隔10年,今年7月,X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书记对有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如何第一时间深入领会?
学X报、用X报是X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从会议消息通稿中,把握主旨脉络;从会议报道“微观察”中,把握做好城市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从连续刊出的评论员文章中,往深里领悟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从专家学者理论文章中,进一步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通过持续消化吸收,从不同维度深化理解,就能形成一张不断清晰的思维导图——
从理念上看。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旨归。以“现代化”赋能人民城市,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进一步丰富。
从实践上看。正是因为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引擎。
从理论上看。这是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新时代的原创性突破。
……
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把握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战略考量?
历史感。工业化进程,西方走了几百年,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城镇化进程也是这样,必然有一些新情况要应对,出现一些新问题要解决。必须前瞻性谋划,下好先手棋。
方位感。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主阵地,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个转向”是对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新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
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目标要求,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顺应了人民对城市的新期待。做任何工作,不能忽视群众的感受,承诺了的就要兑现。
学得越深入,越能感悟到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越能领悟到X的创新理论是实践的理论。
(二)
全面系统,弄通精髓要义。
X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从整个科学体系来认识和把握某一领域的新理念、某一方面的新要求,才能避免碎片化、片面性。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全面系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等著作的学习。
把握思想脉络,掌握工作主动。
2015年,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两个时间点,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任务前后相续,继往开来。
从“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到“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部署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到“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方法。
过去“一俊遮百丑”,现在“一丑掩百俊”。城市是有机生命体,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安全等等,哪一方面都不能疏忽。
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六个建设”指向百姓关切的方方面面,关系城市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必须统筹协调好。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运用系统观念,才能创造性落实“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的要求。
增强全局意识,促进融合发展。
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如何把握城与乡的关系?
社会原子化等困境、城市贫民窟等“大城市病”,这是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破解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普遍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共谋全球城市和乡村繁荣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由此更能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城市发展批判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实践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才能做到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把得准。
(三)
联系实际,掌握看家本领。
X的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更能领会X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更好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能力本领。
联系思想实际,提升思维能力。
下水道被喻为“城市的良心”。为什么有的城市遭遇强降雨,会出现局部排水不畅?原因在于重面子、轻里子,根子在政绩观偏差。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为什么有的城市缺少“烟火气”,存在“温差”?原因在于重物轻人,根子在宗旨意识淡薄。
……
总书记强调“五个转变、五个更加”,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针对思想实际。转变的是旧观念、旧方法,注重的是新理念、新思路。
联系工作实际,提升实践能力。
盲目扩张“归大堆、摊大饼”,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滋生,粗放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正是要实现绿色低碳智慧发展。
市貌“千城一面”,产业出现同质化……不从实际出发,不用好自身优势,一味生搬硬套,必然“内卷”。只有“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打造各自核心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才有动力的强劲可持续。
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方略优化的背后,更加要求高效能治理。各展所长、各显其能,方能千帆竞发、美美与共。
联系生活实际,更好造福人民。
690多座城市、9.4亿城镇常住人口,“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是主角、是核心。
从“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人民至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现代化人民城市实至名归。
“X的创新理论学习不仅是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理论素养、提高工作能力的根本途径。”这位负责城市工作的领导干部深有感慨地说,“通过学习不断汲取X性滋养,转化为取之不竭的改造主观世界的‘营养’,才能更好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钥匙’,达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念好为基层减负松绑“实”字诀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向社会公开发布。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文件要求,把“实”字贯穿于为基层减负的全过程、各环节,让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落实。
“实”字首在思想认识的摆正。各地区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源在于一些X员干部责任担当的缺位和政绩观的错位,要想根治,必须从思想深处着手,从X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锻造作风、提升本领。综合采取“三会一课”、主题X日集中学,情景X课、现场教育沉浸学,正反面典型案例对照学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X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轻装上阵”,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一心一意干事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实”字重在形式主义的纠治。在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中,文山会海、迎来送往是重灾区。一些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疲于迎来送往,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既牵扯时间精力,又消耗干事热情,掣肘地区发展和为民服务。一方面,要敢于向文山会海开刀,严格执行精文简会有关要求,做到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坚决合并,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开短会、讲短话,让基层干部从“案牍劳形”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勇于向迎来送往说不,坚决杜绝不必要的陪同接待,提倡轻车简从、直插一线,多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到基层调研,既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也能让基层干部抽出更多时间精力围着项目转、围着群众转,真正释放服务地区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动力和活力。
“实”字贵在常态长效的坚持。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还易发生“隐形变异”,唯有筑牢制度堤坝,健全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反弹回潮。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大力精简考核事项,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统筹优化干部考核工作,把评判权更多地交给群众,树牢实干实绩鲜明导向。要构建容错“防护网”,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浓厚氛围,解除基层干部后顾之忧,激励放开手脚、敢想敢干。要扎紧监督“铁篱笆”,对明减暗增、改头换面、变相反弹等问题露头就打,对落实减负责任不力、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单位严肃问责,以刚性约束确保减负措施落地落实、常态长效。
以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成果
近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四)》印发全军。学好用好这本最新教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立牢以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成果的导向,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奋力攻坚、奋斗强军的生动实践,全面提高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军100周年。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从新时代强军事业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四)》收入习主席2022年6月至2025年4月期间,在中央和军队等重要场合发表的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的重要指示、回信等,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提供了基本教材。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实践。X的十八大以来,我X我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着力解决学之不深、信之不真、用得不好等问题,持续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干好新时代强军事业,已成为部队建设的主旋律,成为全军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追求。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博弈不断加剧,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更加需要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X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军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坚持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坚持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掌握这一思想蕴含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方法论。要聚焦使命任务和岗位职责,学出ZZ智慧、学出强军本领、学出攻坚劲头,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强军事业的强大力量,转化为聚焦备战打仗、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
立牢以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成果的导向,既靠个人自觉,也靠组织推动,更离不开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各级X委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学习《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四)》,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本着以考促学、以评促学的原则,改进指导和督促检查方式,坚持学思用、知信行一体考核检验,抓好组织抓学、X性淬炼、实践运用、检验评估、综合治理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擘画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画卷
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历史转型时期,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城市体系,成为主动顺应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演进性,擘画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布局,推动城市发展与治理体制机制变革。
回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