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副市长在全市财政系统三季度工作总结暨四季度攻坚冲刺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财政系统三季度工作总结暨四季度攻坚冲刺会议,核心是复盘前三季度工作、分析当前短板、敲定四季度举措,确保全年财政目标圆满落地。前三季度,面对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多重压力,全市财政系统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拿出“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推动财政运行交出了“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答卷。从关键数据看,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8.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246.9亿元,占比75.1%,较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收入“含金量”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92.4亿元,同比增长6.8%,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占比达70.2%,重点领域保障有力;政府债务化解完成年度目标的72%,基层“三保”零风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财政根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部分县区税收增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别项目支出进度滞后,这些都需要在四季度集中攻坚解决。下面,我讲五个方面意见:
一、锚定“稳”的基调,三季度财政运行实现量质双升
稳是财政工作的“压舱石”,前三季度我们始终把“稳财源、稳支出、稳预期、稳运行”作为核心任务,通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财政运行从“稳总量”向“提质量”转变。
(一)财源培育“实”,收入底盘持续加固
财源是财政的“源头活水”,我们坚持“抓大不放小、扶优不汰劣”,既壮大主导产业“主力军”,又激活市场主体“生力军”,让财源结构更优、韧性更强。一是主导产业“扛旗领跑”。聚焦全市“4+3”主导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文旅、物流、康养三大特色产业),累计拨付产业扶持资金43.2亿元,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其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前三季度产值突破900亿元,贡献税收39.2亿元,同比增长12.5%;*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通过财政奖补引进上下游企业25家,新增税收2.3亿元,带动5200余人就业。比如*重工,借助50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更新生产线后,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9%,缴税增加3300万元。二是中小微企业“焕发生机”。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前三季度为市场主体减负69.5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30.2亿元、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18.8亿元、社保费缓缴13.1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3.2万户。*县*电子厂是一家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小微企业,今年5月享受880万元留抵退税后,新增2条生产线,前三季度销售额增长48%,带动220名群众就业。三是新兴业态“破局成长”。拨付8.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数字经济、直播电商等新领域,培育市级电商示范企业35家、网红直播基地7个。*市“云上*”直播基地获1200万元财政补贴后,入驻主播团队50个,前三季度带动农产品销售16亿元,相关产业税收达1.9亿元,同比增长38%;*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企业62家,贡献税收1.02亿元,成为新增长点。四是存量税源“挖潜增效”。联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源排查、欠税清理”专项行动,排查企业3300余家,清理历史欠税2.1亿元。*区对29家房地产企业核查后,追缴欠税4500万元;*县建立“政府+税务+运输协会”机制,规范交通运输行业税收,新增税收720万元。
(二)支出保障“实”,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我们坚持“民生优先、项目为王”,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前三季度重点领域支出“不缩水、不打折”,切实保障了发展急需和群众期盼。一是项目建设“加速跑”。建立“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清单”,对188个市级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方案”,累计拨付资金158.6亿元,项目开工率93%,完成年度投资的79%。*高速改扩建拨付33.2亿元,完成总工程量88%,预计年底通车,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水库拨付18.8亿元,大坝主体完工,建成后可解决3县22万群众饮水和5.2万亩农田灌溉问题;*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拨付10.2亿元,建成厂房4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1家。二是民生福祉“暖人心”。民生支出占比达70.2%,较去年提高2.1个百分点。教育方面,拨付90.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5所,新增学位6.1万个,落实“两免一补”惠及87万名学生;医疗方面,拨付69.5亿元将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提至每人每年670元,新建乡镇卫生院16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98.5%;社保方面,拨付93.8亿元发放低保金29.2亿元、特困供养金7.1亿元,惠及43万低保对象、5.5万特困人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25元。三是乡村振兴“出硬招”。整合涉农资金87.6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基建和环境整治。产业上,培育龙头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60家,*县优质水稻基地获5200万元补贴,带动1.3万户农户户均增收3200元;基建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90公里、供水工程65处,解决16万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环境上,完成厕所改造8.8万户,*镇*村投入850万元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四是科技创新“强赋能”。拨付科技资金27.5亿元,支持研发、平台和人才建设。*研究院获5.5亿元支持,攻克技术15项、申请专利50项;240家高新技术企业享研发加计扣除,减免税额8.2亿元,*科技获3200万元补贴研发新型节能材料,市场占有率达32%;引进高层次人才125名,发放补贴2.3亿元,为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三)预算管理“实”,资金效益持续提升
我们坚持“过紧日子”思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通过精细化管理让财政资金“花得值、用得好”。一是零基预算“破旧立新”。打破“基数+增长”模式,对非刚性支出全面压减,前三季度压减一般性支出8.6亿元,整合专项资金15.2亿元。比如市级部门会议费压减25%、培训费压减30%,腾出资金2.3亿元用于民生项目;整合农业、水利等领域专项资金8.5亿元,集中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绩效管理“全程覆盖”。对120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80亿元,发现并整改问题32个,追回低效资金2.8亿元。*市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因进度滞后,收回财政资金4500万元;*县乡村道路养护项目绩效评价后,优化资金使用方式,节约成本600万元。三是国库管理“提效增速”。推行“库款直达”机制,前三季度直达资金拨付126亿元,平均拨付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较去年提速40%。比如义务教育补助资金直达学校,确保学费减免及时到位;农资补贴直达农户,28万农户在10日内收到补贴款,保障春耕生产。
(四)政策落实“实”,市场主体添力赋能
我们把政策落实作为“硬任务”,确保红利直达市场主体,为经济复苏注入“财政动力”。一是政策宣讲“全覆盖”。组织200余场政策宣讲会,覆盖企业1.5万户,发放手册5万余份。*区组建“政策宣讲团”,上门为800家企业解读减税降费政策;*县开通“财政政策热线”,解答企业疑问3000余次,解决问题450个。二是补贴发放“零延迟”。对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等政策,实行“线上申报、即时审核、快速拨付”,前三季度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2亿元,惠及企业8500家、职工28万人;发放创业补贴1.8亿元,扶持创业者3200人,带动就业1.5万人。三是融资支持“解难题”。设立2亿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放贷15亿元,帮助350家企业解决融资难。*市*食品厂通过风险补偿机制,获得贷款800万元,扩大生产后新增就业120人;*县为20家小微企业提供“财政贴息+担保”,降低融资成本40%。四是营商环境“再优化”。推行“一网通办”,财政业务线上办理率达95%,企业注册、退税等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5个工作日。*开发区实行“财政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解决涉税、补贴等问题280个。
二、聚焦“进”的目标,重点领域工作彰显财政担当
进是财政工作的“动力源”,在稳的基础上,我们围绕“抓项目、补短板、惠民生、强县域”的部署,把财政资金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项目攻坚“进”一步,投资拉动见实效
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坚持“项目为王”,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让项目早落地、早见效。一是前期经费“给足保障”。拨付项目前期经费5.2亿元,支持120个项目开展规划、设计和环评,其中*高铁南站配套项目获8000万元前期资金,提前6个月完成规划设计;*化工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获6000万元,推动土地平整和道路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二是社会资本“积极撬动”。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45亿元参与项目建设。*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入社会资本8亿元,预计年底投产,年处理垃圾30万吨;*康养小镇项目引入社会资本12亿元,建设养老公寓和医疗中心,可提供床位5000张。三是进度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