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XX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秸秆禁烧会议上的讲话稿(精品)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县范围的专题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县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秸秆禁烧这四项重点工作上面临的形势,总结经验、正视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这四项工作,每一项都事关农业根基的稳固,事关农村发展的活力,事关农民福祉的增进,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抓手和关键所在。全县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站位,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我县“三农”事业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围绕这四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改革,盘活存量,全面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效能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服务保障农村群众的“家底”和基石。管好用好“三资”,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三资”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首先,我们的集体家底持续壮大,资产结构不断优化。自2018年以来,我县坚持每年开展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工作,确保了底数清、情况明。根据最新的清查统计,我县“三资”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部分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已达到约24亿元。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26.25亿元。根据农业农村部门截至今年9月的初步统计,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已攀升至约28.5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资产结构方面,经营性资产的活力日益凸显。例如,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县经营性资产为11.57亿元,而到今年9月,已增长至12.8亿元,这部分能够持续产生收益的“活资产”占比不断提升,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同时,我们对资源性资产的管理也更加规范,全县集体土地总面积约180万亩的宝贵资源得到了有效盘点和登记。
其次,我们的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管理手段更加现代。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三资”管理台账化、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这项工作借鉴了部分先进地区的经验,推动了资产管理从“纸上”走向“云端”,实现了动态监控和在线预警。通过建立健全资产清查、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全链条管理制度,我们有效规范了集体资产的运营流程,堵塞了一批管理漏洞。
尽管成绩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一是部分资产盘活利用不够。全县范围内仍有一定数量的闲置厂房、校舍、荒地等“沉睡”资产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二是管理规范化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村社在资产发包、合同管理、收益分配等环节还存在程序不严谨、决策不透明的问题。三是监督问责力度仍需加强。对“三资”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发现和查处的敏锐性、严肃性还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阶段我们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第一,要向改革要活力,全力盘活闲置资产。各乡镇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闲置、低效的集体资产进行再梳理、再评估,一村一策、一项一策制定盘活方案。要鼓励通过股份合作、委托运营、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第二,要向规范要效益,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必须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公开公示制度,确保集体资产的处置和经营在阳光下运行。要全面推广使用标准化合同文本,规范经济合同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同时,要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第三,要向监督要保障,织密织牢监管网络。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要形成监管合力,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审计,对侵占、挪用、损坏集体资产的行为,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