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农村金融时报/2022 年/6 月/6 日/第 A08 版专题
探路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本报记者 郑源源 王爱静 韦秋莹 见习记者 李美丽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加强监管、规范发展的外在驱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两年来, 我国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 包括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 《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在内的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这些文件为新时期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勾勒蓝图、 明晰脉络, 为正在筹备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银行业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借数字化转型契机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成
为农村中小银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此,本期“ 农村金融大家谈” 邀请瑞丰银行X委书记、董事长章伟东,广西那坡农商银行X委书记、董事长班伟,萧山农商银行个私业务部总经理倪杰,对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践和经验进行分享和交流。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绕不开的话题。
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地方中小银行都在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力度。对于
贵行而言,您认为数字化转型在当前有哪些意义或者必要性?
章伟东: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经济逆势增长,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和韧性。数字化改革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数字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发展大势所趋,而“ 无数据不金融、无技术不金融、无场景不金融” 将成为必然。
从同业层面来看,银行业数字化改革,既发展相对完备又处于深水区,就目前我国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兴互联网银行等在数字化能力方面体现了较强优势,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能力方面仍有待强化。 《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 2021》显示,数字化改革步伐较快的银行,其业绩提速明显快于其他银行。
作为经营货币资金和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银行业, 其本质上是一种中介服务, 包括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和投融资中介,其存在的前提是:资金的最终需求方和最终供给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或缺乏信任,供需双方需要通过金融中介才能达成交易。银行需要收集供需双方的基础信息、财务信息等,以判断其资信状况、信用质量等。因此,银行业天然需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转型升级。
在客户层面,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无界竞争,使得银行市场份额遭受蚕食,农商银行传统的产品服务和交互渠道,对客户吸引力更加孱弱,昭示着其数字化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同时,随着消费者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农商银行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农商银行来说,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息差收窄、经营区域受限等多重因素对农商银行的挤压效应日益明显。因此,农商银行亟需思考如何开展数字化改革,打造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从而差异化获客。
贵行近几年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章伟东:在绍兴银保监分局指导下,围绕浙江省农信联社的数字化部署要求,我行制定了数字化改革“ 三步走” 战略:拥有数据、数字化转型和数字银行。我行依托省农商联合银行大平台接入地方资源,围绕社保、医疗、市政、校园等服务场景,加快推动金融服务全面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医、保、教、娱,突破传统银行服务空间、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构建“ 数字+场景+服务” 的开放银行服务生态。
具体来看:
第 1 页 共 4 页

一是以场景驱动和数据赋能,聚焦局部优势领域,研究数字化创新布局,鼓励场景应用和微
创新培育,以改善客户体验为目标,在全行营造创新氛围。
二是探索差异化本地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完成灵活查询、营销管理、裂变营销、金融小店、丰收联盟、商户系统等模块和功能的开发上线,构建“ 触客、拓客、获客、活客、粘客” 五位一体的数字化营销体系,开拓从“ 线下” 到“ 线上”、从“ 单户” 到“ 规模” 营销模式创新。
三是创新产品、优化流程、挖掘模型、提升效率,完成共富贷等较高客户体验的线上产品,
支持实体经济。
同时,我行推进数字化营销赋能,通过对客群数据的分析、挖掘,对客群进行分层管理,针
对不同客群的需求提供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客群差异化营销策略。
我行还打造数字化风控体系,以数字化改革“ 赋能” 风控体系建设,实施信贷产品标准化改造,创新小微企业风控技术,提升识别风险、经营风险、化解风险能力的同时又能更大程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人可贷,促进业务发展与风险把控的平衡。
我行实施数字人才培育方案, 完善数字化人才培育课程体系, 打造一支高效的企业内训队伍,培养一支既有业务知识又有数字化思维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我行聚焦客群需求,推进深度经营,实现数据驱动型的营销,实现场景赋能与精准营销;持续加强全面主动风险管理,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保障信贷业务稳健发展;加强对外输出技术支撑,依托自身先进技术为同业搭建微贷架构,推动微贷业务向外输出;坚持数字化思维方式,提升非现场管控能力,加大对异地支行、村镇银行的远程管控。
已有的数字化转型给贵行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和成效?
章伟东:一是营造数字化改革浓厚氛围。我行通过建立数字人才培育体系、举办数据分析及创新大赛等方式,在全行范围内打造了信数据、看数据、懂数据、用数据的数字文化,从原来被动接受数据到主动分析数据、思考数据,逐步形成了用数据说话、向数据要效益的共识。
二是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我行通过打造“ 产学投研” 的联动机制,推动前中后台多部门协作配合,极大地提升了流程优化速度与业务效率,打造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持续完善金融服务服务方式。
三是应用数字科技降本增益。 我行引入语音识别、 远程视频、 5G、 物联网等新兴技术, 以 “ 机控” 替代“ 人控”,减少机械化、重复性的网点与结算作业,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审贷放贷流程智慧化再造,综合工商、税务等多维数据综合研判企业经营状况,降低研发、运营、风控成本,综合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贵行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现实的困难和制约?
章伟东:一是多重数据合规和安全压力。新技术应用到金融场景中,势必形成更具开放性、
功能性的金融生态系统,给金融业带来网络安全问题,加剧高价值资产保护压力。
二是规模体量的限制。由于农商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客群体量难以支撑部分业务开展,规
模效应难以呈现。
三是科技短板客观存在。目前农商银行依靠省农商联合银行系统支持,自建系统还不足以满
足业务拓展需求,线上线下融合的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数据来源的匮乏。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受制于数据资产的支撑,缺乏完整的数据治理体系,导致产生内部数据缺失、外部数据源少且质量低等问题并造成连锁反应,降低高层决策速度,拖慢改革进度。
五是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