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6 月/8 日/第 003 版经济学
构建高水平双向直接投资新模式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黄新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各区域比较优势,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重构全球范围内生产活动布局。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约占全球贸易的 80%。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塑造中国双向直接投资体系,实现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双向直接投资面临发展契机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双向直接投资是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的现实反映,也是中国应对内外失衡和供给体系低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和产业链布局的新机遇。
首先,早期的粗放式引资政策吸引了外国大量剩余资本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结合,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完善产业体系,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枢纽并借此将价值链向多国地区延伸。以产业生产规模统计,全球范围内中国多数产业的生产规模占比份额超过 30%。广阔的产业体系规模优势带来的总量效应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粗放式引资使得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增加了国内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水平,解决了中国外汇储备短缺的困境。同时,资源寻求型的对外投资模式推动了国内的“ 产能输出”、资本输出和产业链的国际化布局,在优化国内经济结构的同时,带动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利润水平。最后,技术密集型资本引进与技术寻求型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效应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组织方式的优化提升, 进而提高了企业的价值链附加值获取能力, 为中国推动制造业产业 “ 强链”“ 补链”“ 延链”“ 拓链” 提供了借鉴经验。
然而,粗放式的双向直接投资政策虽短时间内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却也为后期经济增长乏力埋下了隐患。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耗殆尽,由国际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部分价值链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其次,我国大量的低端制造业增加值收益较低,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长期“ 低端锁定”。再次,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以资源寻求型为主,高端制造业及高新技术投资较少;对外投资企业集中于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对外投资较少;对外投资主体集中于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以及建筑企业,而高新技术企业较少。这导致中国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较弱,全球价值链升级进程缓慢,对外投资结构亟待优化。最后,金融危机之后缓慢的复苏进程导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急速放缓,全球价值链重构进程受阻。
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手段
国际直接投资通过资本流动来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与稀缺资源的重新配置,是一国产
业转移、技术升级、重构生产优势进而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为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竞争结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即水平溢出效应与纵向溢出效应。前者主要表现为同行业企业之间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流程上的模仿学习和同类型产品市场之间的营销策略竞争。后者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即上游外资企业可以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前向关联,提供高质量和高技术的中间投入或产出,使得下游本土企业接触先进管理
第 1 页 共 3 页
和经营经验,以“ 干中学” 模式提高自身生产水平。同时下游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产业链质量,可能通过与上游本土企业的后向关联,以技术合作、融资支持、公司治理等形式倒逼上游本土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对标先进生产技术。
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也为母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