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2 年/8 月/25 日/第 001 版
银行业在深化改革中重塑发展格局
专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
本报记者 左希
编者按 X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了盈利的稳健增长和风险的可防可控。 十年来,中国银行业锐意改革, 勇于创新,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写下了举世瞩目的恢宏篇章。
从今天起,本报在“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专栏下推出“ 银行业十年巨变系列访谈”,邀请专家学者回顾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成就,展望在新时代、新起点如何实现更大跨越,敬请关注。
X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银行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银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
十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连续跨过 200 万亿元和 300 万亿元大关。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总资产从 2012 年末的 133.6 万亿元,增长至 2022 年 6月末的 367.7 万亿元。在 2022 年全球银行 1000 强排名中,我国有 140 家银行上榜,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位居前十之列,中资银行首次占据榜单前十的“ 半壁江山”。
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一边仰起头、挺起胸,不断在世界舞台提升整体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一边躬下身、沉下心,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此过程中,银行业改革的作用功不可没。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哪些“ 成长的烦恼” ?又是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一一化解的?银行业改革有序推进,银行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对此,《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
《金融时报》记者:2013 年 6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 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同年 11 月,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要求。原银监会积极推动落实X中央、国务院政策精神,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情况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具体诉求,提出了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的框架性建议。经过综合筛选,国务院最终确定了首批 5 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2014 年底,我国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获批开业。随后的 7 年多时间里,我国民营银行数量不断增多,并且逐渐由试点设立进入常态化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 19 家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出现,为我国银行业改革历程带来哪些影响?
温彬: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营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等特征。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发挥“ 鲶鱼效应”,助推银行业改革进程。
一是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过去,银行在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客户选择等方面重合度高,导致金融供给和需求错配、竞争激烈和服务短缺并存的问题。近年来,银行业逐步构建起国有、民营、外资与大、中、小型银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设立民营银行,有助于完善银行业布局,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是提高服务效率, 加大金融服务下沉。 发展民营银行是将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 1 页 共 3 页

的原则落实到银行领域,从而带动全行业竞争更加充分,提升银行体系整体活力,有助于改善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随着小微企业、“ 三农”、个人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市场急需新生力量借助创新技术在渠道覆盖和风险管控方面有所突破,以覆盖碎片化的长尾需求,民营银行的出现,更好地契合了市场需求,加大了金融服务下沉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在公司治理方面为银行业开辟新道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利于优化股东素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的执行力。在民营银行中,股东通过有效介入银行治理,按照自身意愿选择管理者,并遵循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在更大程度上缓解了委托代理问题。同时,民营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探索也为传统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四是有助于银行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随着民营银行的进入,银行业资本结构更加多元化,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力。民营银行的发展,促使现有银行体系在客户层次和业务结构方面进一步细分,同时也加速了金融服务理念的转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尤其是通过产业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民营银行呈现出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助推银行业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2017 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当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在 2017 年之前,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一段快速扩张时期,2016 年末,银行业总资产增速高达 15.8%,为 2013 年以来的峰值。与此同时,快速扩张也让银行业出现了一定的累积风险, 不良资产、 影子银行、 同业空转、 监管套利等问题亟待解决。 2017年,时任原银监会主席的郭树清表示,要坚决治理各种金融乱象,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国家和金融管理部门传递出明确信号后,银行业开始了一场自内而外、大刀阔斧的改革——重塑资产负债表。随着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要求逐步得到了具体落实。银行业重构资产负债表,重点围绕表内业务展开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