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2 年/11 月/9 日/第 004 版新闻
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 迈向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
访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
本报记者 马梅若
自 2018 年起,每年举办的进博会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中国市场的重大举措。五年来,中国的开放进程正越开越好,越来越自信。
伴随着实体经济贸易领域的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也明显加快,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包容、友好、便利的市场环境。如何看待金融开放的成绩和前景?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又如何平衡开放与风险防范?围绕上述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在复杂的地缘ZZ、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逆全球化有所抬头,但我国坚持推进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近五年来,我国金融开放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
管涛:近年来,我国金融双向开放再上一个台阶,硕果累累。
一是金融市场开放有序推进。2016 年“ 深港通” 和 2017 年“ 债券通” 相继开通,2019 年“ 沪伦通” 正式启动,2021 年“ 跨境理财通” 业务试点启动。2019 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限制全面取消,使中国资本项目在股票和债券二级市场的跨境投资上已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开放。 2022 年 7 月,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 “ 互换通” 正式启动,既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又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自 2018 年 4 月起,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的政策。2019 年 1 月,首家外资评级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市场。2019 年 10 月,国务院公布政策,优化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准入要求,完善金融机构母子公司跨境往来规则,取消持股比例要求。2020 年 6 月,金融业准入的负面清单正式清零,即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都许可。
三是金融对外开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接受和认可。近年来,人民币股票和债券资产先后纳入全球指数并提高权重,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以及中国对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今年 5 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定值重估,继续维持了人民币第三大权重货币的地位,并将人民币的权重上调了 1.36 个百分点,反映了国际社会对 2015 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进程的肯定。此外,国际清算银行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 4 月份,全球人民币外汇日均成交易量达到 5260 亿美元,较 2019 年 4 月份(上次抽样调查)提高了 85%,跃居全球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较上次前进了三位。
《金融时报》记者: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下一步金融开放将在哪些领域持续深化?
管涛:X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未来我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宽。
下一步,按照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要求,我国扩大金融开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已基本清零,下一步要进一步清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