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2 年/11 月/8 日/第 005 版本报关注
银行业应打造高质量开放的全球贸易金融服务生态
访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
本报记者 赵萌
作为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进博会迎来了“ 五周岁”,中国大市场正在成为世界大机遇。
进博会期间,多家银行推出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促进展商与客商达成贸易合作提供金融支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贸易金融业务实现较快增长,不仅在进博会期间大放异彩,而且未来增长潜力巨大。这项业务的特色有哪些?未来发展又有哪些着力点?围绕上述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
《金融时报》记者:第五届进博会如期而至,备受全球瞩目。您认为进博会对于推动我国高
水平对外开放、有效连接国内国际市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曾圣钧:进博会自举办以来,成为对接海内外市场的重要窗口,在招商引资、强链稳链、政
策创新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进博会能够促进海外企业进一步深化对华投资合作。今年 1 至 8 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 1384 亿美元,增长 20.2%,其中,欧盟对华投资增长 123.7%。这充分表明,包括欧盟投资者在内的境外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希望继续深化对华投资合作。第五届进博会的举办,将促进国际优质企业、孵化机构、研发中心将高端生产管理技术带到中国,在促进我国产品转型升级、完善国内制造业生产供应链的同时,也有助于海外企业发挥科技创新的最大价值。
第二,进博会能够进一步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前三季度,我国对 RCEP 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 19.3%。对于第五届进博会,RCEP 成员国和地区企业参展热情高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参展国数量也较上届增加。进博会的举办增强了国际间贸易互信,强化国际分工协同,我国与 RCEP 成员国的合作关系将更加紧密。
第三,进博会能够促进贸易便利化政策创新,加快高质量对外开放步伐。借助进博会这个交流平台,我国自贸区、保税区等试验区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发现当前我国在贸易便利化改革进程中仍存在的难点和盲点,使有关部门能够有针对性地出台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试验区对外连接全球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 双向连接” 作用,并在合适时间将政策复制推广,扩大多边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此外,进博会能够提升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贸易新业态、数字化贸易创新发展的关注度,进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和措施。
《金融时报》记者:贸易金融是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业务内
容。在您看来,近年来银行业的贸易金融业务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曾圣钧:伴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推进,我国银行贸易金融业务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逐步朝产业化、数字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趋势下,贸易金融已经不仅仅是服务各类外贸企业的金融工具,更担负着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要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 保驾护航,为中国资金跨境流动把好合规底线,为全球供应链安全提供保障和支撑。
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为此,中央及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措施,同时打造了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C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