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2 月/1 日/第 001 版
高质量增长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 伯格洛夫
本报记者 赵媛
中国经济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 伯格洛夫(Erik
Berof)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有机会在多领域成为引领者。
中国是绿色转型实践的引领者[更多资料+ :180 914]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年 10 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X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请问,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新发展理念的?
伯格洛夫:过去 40 多年,中国在经济增长和减贫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中国从低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中等收入经济体,贫困率急剧下降。中国正在迎接从根本上改变其增长模式的巨大挑战。当前,中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强调绿色发展旨在推进绿色转型,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例如,中国承诺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实现绿色转型,中国应从探索角度出发,基于任务驱动的方法,实施鼓舞人心、千载难逢的项目。在 2022 年亚洲基础设施融资(AIF)报告中,我们指出,碳中和这一转型不是将经济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对立起来,而是深化了传统发展在建设国家能力、促进私营部门发展和加强技术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新兴经济体中,中国一直是这些领域具体实践的引领者。中国已经部署了行政政策工具,修订了监管框架,以更多地激活私营部门的资源和创新能力。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加强市场的作用,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例如,推进碳市场稳步发展。
在改善环境绩效方面,中国多项行政措施是有效的。自 2014 年以来,私营公司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相关领域。中国在部分城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通过资源再分配和绿色设备进口减少了碳排放。 今后, 更加协调的政策组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国家能力、促进私营部门发展,以及加强创新。
在绿色发展方面,绿色创新受到双重外部性的影响。以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为代表的市场工具可以缓解与气候相关的外部性,但可能不足以解决创新的外部性。在此背景下,政府支持(如研发补贴)有理由成为支持市场发展的工具。在中国,能源创新的公共研发支出已大幅增加。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研发支出国。良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减少碳排放,但未来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实现碳中和。
不同部门的行政政策、市场机制和政策举措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