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经济导报/2023 年/3 月/28 日/第 005 版国发财经周刊
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柴洁 本报记者 潘晓娟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精准有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哪些工作安排?金融开放有何新举措?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权威部门话开局”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给出了回应。
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易纲分析说,相关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的余额接近 24 万亿元,授信户数超过 5600 万户。
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 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的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 易纲强调。
在易纲看来, 近年来货币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总量上,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在利率政策上,要以国内经济为主来考虑问题,要保持实际利率的合适水平,适当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在结构上,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 我们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有进有退,对一些需要长期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 刘国强谈到。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 我们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既着力扩大内需,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又不搞‘ 大水漫
灌’ 。” 刘国强说。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 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 ” 易纲表示,一是稳妥化解重点机构的风险。过去三年,支持地方政府发行 5500 亿元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二是大力整治金融乱象。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 类信贷” 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 30 万亿元。三是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地方X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