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经营报/2023 年/3 月/27 日/第 B01 版金融
欧美银行业危机持续 中资银行股成“ 避风港”
本报记者 杨井鑫
伴随着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和欧洲瑞士信贷银行(以下简称“ 瑞信”)遭遇收购,欧美市场银行股出现大幅波动,尤其是瑞士信贷高风险债券的“ 一夜清零” 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市场的恐慌情绪持续蔓延。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资银行股在这场全球银行业的风暴中受到的冲击比较有限,国
有大行在短短的半月中甚至迎来了一波逆市上涨的行情。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全球银行业不断爆出“ 黑天鹅” 事件的同时,国内 A 股市场的投资者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 A 股银行板块的估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金融风险也相对可控,海外市场的风险可能很难传导至中资银行股,相反会有部分海外资金流入国内 A股市场避险。面对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部分估值偏低、资产质量稳定的标的会更受投资者的青睐。
欧美市场恐慌
3 月 22 日,美股区域性银行普遍走低。其中,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跌超 10%,第一共和银行跌超 5%,瑞银跌超 3%。
“ 硅谷银行的倒闭惊动了全球市场,让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负面效应暴露了出来,而市场更担忧的则是美国银行系统性风险。 ” 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几位经济学家联合撰写的报告显示,美国有近 190 家银行面临硅谷银行的命运。这也意味着,金融系统的危机仍有大面积传导可能。
针对硅谷银行事件的影响,华夏基金基金经理许利明撰文称, “ 市场没有料到,银行如此脆弱。虽然硅谷银行事件出来后,很多评论都认为硅谷银行的倒掉,与它自己业务模式的独特性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不独特的其他银行真的没有问题吗?显然不能这么推论。加息周期中,有公司倒掉是必然结果,而最终轮到硅谷银行,才跟其特别的业务模式有关。”
在欧洲市场,瑞信的“ 黑天鹅” 事件则引发了市场的大动荡。3 月 19 日,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以下简称“ 瑞银”)宣布收购瑞信之后,欧洲股市在第二天有所反弹,但是银行股依然下跌,德国商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股价在早盘一度下跌超过 7%。尽管此后的几天中,市场通过一轮反弹不断消化瑞银收购瑞信的负面影响,但是该收购案还是令投资者顾虑重重。
更值得关注的是,瑞士金融当局将瑞信票面价值约 160 亿瑞士法郎(约合 173 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 AT1 注销,引发市场对这类债券的抛售恐慌,进而加大银行业融资难度,这是迄今为止 AT1 债券最大规模的注销。
投资“ 避风港”
针对欧美市场的银行业危机对 A 股市场的冲击,市场上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银行业危机可能会令美国结束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的资本市场反而有利。但是,也有机构倾向于硅谷银行事件的恶性示范效应,会引发新一轮的挤兑潮,给全球的市场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记者梳理近期中资银行股的表现发现,自全球银行业危机以来,国内上市银行的股价相对稳定,海外市场的这一轮风暴对 A 股银行板块的冲击十分有限,尤其是国有大行在近两周甚至还迎来了一波逆势上涨的行情。
Wind 数据显示,3 月 8 日至 23 日,A 股 42 家上市银行中,有 11 家银行的股价上涨,包括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工商银行 (601398.SH) 、 建 设银行 (601939.SH) 、 中国银行 (601988.SH)、 农业银行 (601288.SH)和交通银行(601328.SH)五大国有银行,而中信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