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金融时报/2023 年/3 月/7 日/第 003 版两会特别报道
金融改革创新路上,上海稳步前行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
本报记者 马梅若
长期以来,上海都是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创新的高地,也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桥头堡,在跨境金融服务、绿色金融等多领域敢于开先河、出新招。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围绕跨境人民币结算、绿色金融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他也提出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大力度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时报》记者:上海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首发城市,在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具有
很多经验。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推动相关业务进一步创新发展?
金鹏辉:近年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持续有序推进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上海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贴合市场实际需求探索新业务、新模式,不断丰富跨境人民币业务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涵和实效。2022 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 1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8.5%,占全国总金额的 46.3%,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再上新台阶,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提档升级。以提升国际贸易中心能级为主线,为跨境电商及丝路电商提供配套服务方案,促进人民币跨境资金便利快捷在线收付。以高标准金融服务助力提升进口商品分拨分销及再制造功能,为外高桥、虹桥及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打造专属金融服务。配合“ 新型国际贸易扩容行动”,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离岸经贸业务金融服务水平。主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进一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探索先行先试路径。
二是深挖人民币使用潜力,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企业人民币使用比例持续提升。加强与发改委、商务委、国资委等部门合作,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各类企业在对外开展贸易投资时使用人民币结算,通过可兑换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建设全球司库体系,实现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集中统一配置和调度资金等金融资源的能力。引导鼓励包括重大装备制造、国际运输、大宗商品贸易在内的上下游企业全链条开展人民币结算,推动“ 一带一路” 沿线投资、对外工程承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等过程中形成人民币国际使用循环,助力企业实现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的财资管理模式。
三是综合联动发力,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国际船舶管理等航运服务相关环节,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研制适配度高、可兑换的跨境金融服务方案,以便利化服务促进形成国际船舶管理业务集聚效应,推动国际船舶买卖租赁、国际航运航海业务的全链条人民币计价结算,推进国际航运保险人民币计价结算,升级航运业跨境金融服务。
《金融时报》 记者: 当前, 绿色金融发展方兴未艾。 上海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何经验?围绕碳金融发展创新,您有何建议?
金鹏辉:绿色金融对实现“ 双碳” 目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和上海市政府有关绿色金融的重要工作部署,构建政策体系,推进协同发展,强化激励约束,创新产品服务,助力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深度参与制定《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