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 年/3 月/6 日/第 008 版深读
走出规模型企业的“ 路径依赖”
——访安徽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袁成刚
本报记者 朱艳霞
当前,安徽正着力打造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合肥模式”。据悉,安徽省、合肥市携手清华大学共建了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率先建成“ 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城市生命线管理“ 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 的根本性转变。
保险业也积极参与其中。近日,安徽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袁成刚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合肥模式” 所倡导的城市公共安全主动感知、智能预测和应急联动,契合财险业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的风险减量服务转变的方向。
安徽银保监局鼓励保险业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权威第三方机构合作,加速补齐保险机构在风险隐患识别、物联网感知、多网融合传输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短板,降低火灾事故、燃气爆炸、城市内涝、轨道交通事故等隐患概率。
一场深层次变革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怎么理解“ 风险减量服务”,它有哪些内涵和外延?为何要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袁成刚: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财险业而言,通过风险减量服务主动作为,既可以经由科技创新推动经营模式更新,延伸行业承保基础面,又能推动社会风险总量的逐步下降,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进而实现客户、行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是新时代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上,保险机构所开展的风险管控活动,主要从属并服务于保险补偿。这些活动从降低赔付成本出发,偏重灾后事后、依赖大数法则、讲求财务处理。保险业对以社会风险控制为目的,通过定期接触非出险客户、提供必要的实物支持等的风控服务,认识和步调尚不一致。灾害事故发生后,即使及时支付了理赔款,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人民群众观感并不突出,行业有为但不一定“ 显位”。
新时代呼唤新的解法,“ 风险减量服务” 的提出,为财险业如何深耕这一领域提供了指引。一方面,通过主动提供服务,做好风险评估、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监测预警等工作,从源头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让经济社会安全运行预期提升,让发展型消费提振,让社会风险减量的结果可及可感。
另一方面,风险减量服务的推行,也是一场考验行业自身定力、毅力的深层次变革。行业需要走出服务成熟期、规模型企业的“ 路径依赖”,克服提供综合性、跨区域风险减量方案的“ 本领恐慌”。行业应从产品思维、“ 营销” 观念转变到以风险减量服务创造比较优势和增值价值。
四方面发力风险减量服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 :经过几年的探索,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形式丰富、手段多样、覆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