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25 日/第 006 版经济学
有效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 何光辉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杨咸月
X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币汇率是畅通内外循环的关键联结点。故此,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宣称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更有效地发挥汇率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如何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怎样构建和发挥其自动稳定器作用?消除量纲影响的变异系数显示,经过两次汇率制度改革后,境内外汇汇率水平的变动整体上已与欧美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但收益率的变异系数远低于国际市场,可能与人民币汇率弹性质量密切相关。从全球经验来看,有效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需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权衡。
汇改目标的汇率水平与汇率弹性
发展中国家均十分重视寻找本国货币均衡汇率水平。他们试图通过利用一系列经济变量和历史经验数据建立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本国均衡汇率,以期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原因可能与学术界关注汇率水平决定有余而关注汇率弹性不足有关。购买力平价论、国际收支论、利率平价论、资产市场论等均是关于货币汇率水平如何决定的经典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判断,即任何货币都确实存在均衡汇率。但由于决定均衡汇率的因素复杂,不仅多且是时变的,因此均衡汇率也在变化。
汇率弹性则不同,是均衡汇率水平自身运动的一种内在属性,具有自动稳定功能。其客观存在对于一国经济资源参与国际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过此弹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则一国均衡汇率难以自动稳定。二是不受外力干扰,即施加于汇率的外力恰好能抵补阻尼力。要想发挥汇率弹性的自动稳定功能,就必须创造和维护这两个必要条件。
为此,要将汇率弹性置于比汇率水平更重要的地位,实现重心由追求均衡汇率向增强汇率弹性转移,以减轻始终难以找到均衡汇率的困扰。纵观汇率变动史,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在2022 年的数月内由 6.3 变动至 7.3 时,中国经济因具有较强韧性仍能承受汇率水平变动,但要想更好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就必须坚定走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之路,以便更高质量地引导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弹性衡量的单指标与多维度
众多发展中国家习惯使用单指标如汇率水平的变动来测度和比较汇率弹性,少有经济体多维度测算本国汇率弹性。 其原因可能与学术界关于汇率弹性的测度方法多而杂、 没有统一标准有关。目前,学术界关于汇率弹性的概念与内涵已达成共识,即麦金农的定义:汇率弹性即汇率的可变性。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侧面来测度汇率弹性,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出发设计出方差、标准差、条件异方差、均方根误差等诸多衡量汇率弹性的指标与方法。
本来这些方法为发展中国家增强汇率弹性指明了方向,但实践中相关国家避重就轻、望文生义,以为汇率弹性就是放宽限制,弹性大小就是汇率水平变动量大小。事实上,汇率弹性如同物理学中的运动, 是一种均衡汇率可以自动稳定的特殊运动。 物理学中衡量运动的指标是多维度的,存在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等不同层次之分。同样,衡量汇率弹性的指标也应是多层次的,既要有反映汇率水平变动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汇率变动量变动和汇率变动率变动的指标。否则,仅用单指标来衡量和评判汇率弹性难以准确把握一国汇率弹性发展水平。
为此,要学会用多维度来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和检测境内人民币汇率弹性发展水平。放弃
第 1 页 共 2 页
仅用单指标测度汇率弹性的做法,转向采用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