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25 日/第 006 版经济学
家庭金融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周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家庭金融发展的推动与支持。一方面,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开始有足够的剩余资金参与到金融市场中进行资产配置以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在实现优化收入结构的同时降低收入来源单一性带来的风险,这也符合“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财产性收入比重” 的要求;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家庭解决融资需求、满足消费跨期配置决策提供了可能。
家庭金融活动具有异质性
金融系统内在地具有顺周期性、脆弱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加之作为金融市场重要参与主体的居民自身在教育水平、认知能力、金融素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会在家庭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金融公平和效率两个维度体现出来。
根据金融主体能力理论,不同居民在资金实力、专业知识、信息搜寻和思维认知等能力方面存在先天性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居民在家庭金融活动中的收益存在差异,最终造成金融不公平。具体包括:金融排斥、信贷约束、金融可得性、金融素养差异等。保证金融公平的主要出发点是通过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有效手段,防止先天性的内部能力差距借助金融杠杆等外部作用进一步扩大。
家庭金融效率差异则是金融公平差距的最终表现。在家庭资产配置方面,在“ 收益—风险”二维框架中单位风险承担的超额收益水平更加受到关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不同居民投资者的认知能力和金融素养等主体能力差异。在借贷融资方面,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收入水平及融资担保等因素也会将部分居民排斥在外,使其合理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降低其融资效率,进一步损失金融公平。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从公平和效率两个维度讨论共同富裕实现的家庭金融逻辑,探寻背后的经济规律。
家庭金融发展兼顾公平和效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也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主体实现最优目标的首要资源。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功能便是无差别地帮助所有经济主体获得供其发展的金融资源,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合理分配财富、提升发展效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其一是缩小金融资源普惠程度的结构差异。资金运动象征着国民经济的“ 血液” 流动,同时也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资源在不同经济部门间集聚运动的重要体现。家庭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经济部门,主要通过参与各种交易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形成资金往来。通过测算不同部门资金流动总规模发现,家庭部门分享金融资源的比重长期位列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之后,总体高于政府部门和海外部门,并且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说明金融资源“ 惠及” 家庭部门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然而,通过测算不同部门资金净流出规模发现,家庭部门自 1992 年以来长期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也就是说,家庭部门的资金使用规模一直超过资金来源规模,这一特征显著有别于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两个资金净流入部门。这说明家庭部门虽然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一直以来处于一种“ 供给方” 地位,从外部吸附资金的效果并不突出。从家庭内部结构看,不同家庭之间的金融普惠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农户、贫困家庭、低收入家庭、年老家庭享受到的普惠金融水平明显较低;家庭正规信贷市场参与度明显较低,金融服务可及性以及质量的提升有待加强。
第 1 页 共 2 页

其二是提升金融素养。前面提到了信贷约束是阻碍家庭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