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经济时报/2023 年/8 月/4 日/第 004 版农村金融
农村中小银行加大支持民营经济的结与解
——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
本报记者 王丽娟
中小银行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快转型,通过金融科技等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还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对民营企业多维度、数据化的服务效率,提高识别风险客户的水平,降低对担保机构的依赖。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农信系统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和履行经济责任、ZZ责任、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当前,农信机构在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农信机构应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增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进行了专访。
重点要降低融资成本扩展融资渠道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农信机构要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存在哪些困难?
曾刚:农信机构支持的客户类型受监管要求影响,只能关注中小普惠领域,再加上自身的竞争偏好和客户群优势,并不以大客户为主,而支持中小普惠领域实际上是以支持民营经济为主。因此,在农商银行的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中,民营经济绝对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在目前的情形下,要加大支持民营经济的力度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资金成本上的缺陷。从目前的竞争角度考量,要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农信机构与大行相比,在竞争方面并无优势。 特别是在当前大行过度下沉的情况下, 农信机构在降低服务客户或融资成本方面并没有优势。这可能会影响到农信机构自身经营的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的能力。
二是资本补充方面的缺陷。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目前主要依赖自身利润流程,外部融资渠道非常少。在利润受到竞争越来越激烈、息差收窄影响的情况下,要加大信贷投放,能力显然是有限的。
三是在风险承担方面,民营经济本身风险较高,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也相对较高,这使
得其在支持民营经济时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政策层面要给予更多支持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解决农信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
曾刚:帮助农信机构化解融资问题以支持民营经济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首先,降低农商银行的融资成本。当前,政府也推出了相应的措施,但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要适当地拓展资金来源,推动中小银行发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