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3 年/9 月/25 日/第 003 版新闻
三年“ 碳” 路 金融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本报记者 徐贝贝
三年前, 中国向世界作出郑重承诺: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三年间,围绕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金融业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金融力量。
回顾过去三年,在推动实现“ 双碳” 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取得了哪些耀眼的成绩?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待解?下一步绿色金融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引导金融精准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围绕这些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是“ 双碳” 目标提出三周年。三年来,金融在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果和突破?
王遥:在实现“ 双碳” 目标的推动下,中国坚持以绿色金融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杠杆作用,有力支撑着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从顶层设计思路来看,在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绿色发展指引下,绿色金融发展主线进一步明晰。2016 年,人民银行明确了“ 三大功能”“ 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基本内涵。2021 年,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目前,人民银行正积极研究转型金融相关标准,首批拟覆盖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未来将尽快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规范化转型计划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转型标准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
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我国逐步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以及对个人碳账户探索成为当下金融机构的关注重点。同时,转型金融工具不断丰富完善。
此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 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七省(区)十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积累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地方经验。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
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未来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遥: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飞速发展,为更进一步推动实现“ 双碳” 目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比如,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绿色市政债、绿色融资担保基金、 绿色建筑保险等创新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场景仍需提升; 在 ES 相关产品方面的创新实践较国际市场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随着我国高碳行业转型的深化,应大力推动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发展。首先,要把转型债
第 1 页 共 2 页

券发展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地区推动的转型金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