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时报/2023 年/9 月/27 日/第 003 版新闻
完善融担增信体系 以专业服务支持民营中小企业
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
本报记者 马梅若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中小企业在稳增长、稳就业方面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不过,尽管整体呈现回稳向好趋势,但也必须看到,中小企业经营的恢复仍不稳固,部分中小企业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加精准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关的支持政策也可谓急管繁弦。8 月 30 日,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强调要畅通民营企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9 月 13 日,财政部印发修订后的《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均旨在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主体提供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不过,客观来看,中小企业固有的银企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融资需求灵活多样等原因也影响了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支持。究竟如何理解当前民营、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怎样打破上述瓶颈,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的金融服务?围绕一系列相关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
《金融时报》 :如何理解当前形势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朱青: 在我国, 民营经济对整个经济的贡献一直有一个 “ 五六七八” 的说法, 即其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这诠释了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恢复时期,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在曲折恢复的过程中,宏观经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就业形势,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时报》 :客观来看,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缺乏抵押担保物、信息不对称等多重难题,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下,银行出于风险防控需求往往会惜贷。对此,您有何建议?您认为是否有比较好的经验可推广、学习?
朱青:不能否认,目前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而且由于缺乏抵押担保物等原因银行对其借贷的风险也比较大,很多银行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可能会对民营企业惜贷。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支持民营经济既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一方面,金融部门源源不断地向产业资本输送“ 血液”,以支撑其运营和发展;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维持运行也必须依附于产业部门,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