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 年/4 月/24 日/第 007 版新作为
自身硬才能挺起腰杆说话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纪检监督部副科长黄啸
本报通讯员 郑可
四月的甘肃,午后气温骤升,正在某建设工地监督检查的中核四○ 四有限公司纪检监督部副科长黄啸额头上挂满了汗珠。 “ 质量、安全、进度、资金管控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在监督检查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发现问题。” 黄啸一边查看建筑材料,一边叮嘱身边的同事:“ 只有到一线去,才能把问题找准。”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办实事,是黄啸驻村扶贫养成的工作作风。驻村两年,他和同事们带领村民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扶贫归来后,他迅速投身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有效防范企业廉洁风险, 护航重大工程项目, 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 2022年 9 月,黄啸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
燃起村民心中脱贫致富的“ 那团火”
2017 年 6 月,黄啸主动请缨到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大滩乡酸茨沟村驻村扶贫。初到酸茨沟村, 黄啸被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 但看到简陋破败的村舍及村民们身上破旧的衣服时,他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酸茨沟村地处祁连山腹地,属高原山地气候,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全村共有常住户 49 户 209人, 多为藏族和土族同胞,主要以畜牧业为生, 口粮尚不能自给自足, 2017 年贫困发生率为 23.31%,大多数贫困户因长期患病、信息匮乏、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如何干好扶贫工作,心里也是没底儿。” 黄啸回忆道,“ 但俗话说得好,‘ 万事开头难’ 。我鼓励自己,必须俯下身、沉下心,知民情、解民忧,才能不负组织重托,不负村民期待。”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黄啸和同事们走村串户,与帮扶对象一对一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
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困难,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订脱贫计划。
通过广泛走访,黄啸发现,有些村民即使享受了经济帮扶、政策优惠,也依然无法脱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自身缺乏脱贫的主观愿望。“ 扶贫先扶志,首先要挖掉思想上的‘ 穷根’ ,让村民们树立脱贫奔小康的志向是当务之急。 ” 于是,黄啸每天泡在村民家里、走在田间地头,为大家规划未来的美好生活,设身处地和大家算细账。 “ 有时候语言不通,我们就用手势和他们交流,关键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心实意。 ” 以真情换真心,黄啸和同事们逐渐燃起村民心中脱贫致富的“ 那团火”。
黄啸了解到,天祝县是全国唯一的白牦牛产区,白牦牛肉也是酸茨沟村的主要畜牧产品,于是带领村民们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白牦牛养殖。他多次与县、乡两级政府联系沟通,在依托“ 农户+合作社+企业” 这一新兴产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带领酸茨沟村成立了天祝县裕福鲜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过去散户养殖单打独斗的局面,有计划地养殖、销售,并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利润率。同时,在中核四○ 四“ 娘家” 的支持下,白牦牛肉也走出天祝、走上四○ 四干部职工家庭餐桌,形成了稳定的扶贫渠道。
经过黄啸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2019 年,酸茨沟村实现整村脱贫。回忆两年多的帮扶工作,黄啸感到收获满满: “ 一段扶贫路,浓浓为民情。扶贫工作让我感受到了群众疾苦,知道了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也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更加坚定了我为群众和社会多做一点贡献的初心。”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带着这颗如磐初心,黄啸投入纪检监察新的战场。
面对人情世故,耳根子不能软
驻村扶贫工作结束后,黄啸回到中核四○ 四从事纪检监察工作。这几年,中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