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 年/8 月/1 日/第 006 版行业观察
胸怀“ 国之大者” 锤炼精品报道
——访新华社北京分社分X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X委副书记孙玉遐
本报记者 杜一娜
近一段时间,关于新闻“ 无用”“ 无学” 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论。这也引起了新华社北京分社分X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X委副书记孙玉遐的关注。而几乎在这一社会大讨论的同时,孙玉遐的专著《精品报道怎样“ 炼” 成的》付梓出版。
“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类总有获取信息的需求,有人活动就有传播,有传播就有新闻。新闻是动态的、碎片化的历史,是文化文明的动图,新闻是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孙玉遐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阐释了她对新闻“ 有学”“ 有用” 的理解,曾为高级编辑的她通过自己 30 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通过对精品新闻报道的点评,重点阐释了何为精品新闻报道、怎样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还为新闻工作者怎样提升自我适应新媒体需要提出了建议。
精品报道有六个维度
什么样的新闻报道算是精品报道?精品报道对社会生活实践有哪些作用?
孙玉遐认为,精品报道有六个维度。
一是ZZ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心有“ 国之大者”。站在中央的高度看问题,站在全局和大局想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体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二是采访深入、内容客观真实,见人所未见、说人所未说、写人所未写,新闻性强。三是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体现事件、人物的新闻价值、时代价值、历史价值。四是叙事生动、感情真挚、表达创新、写作精良。五是融合传播,作品覆盖率、转载率、点击率高。六是新媒体产品要有互联网思维、移动传播特质,实现“ 内容+技术+灵感+美学” 叠加效应,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强。
孙玉遐以《精品报道怎样“ 炼” 成的》一书中所评的多篇报道为例说明。“ 无论是《又乘春风浩荡时——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十年纪实》还是《英雄之城》百姓视角记录武汉战疫,无论是《京西宾馆里的“ 光盘行动” ——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见闻》还是《希望中美经贸摩擦早日解决——一位美国豆农的心声》 ,这些报道或全景扫描,或小切口切入大主题,都是用事实数据故事撑起重大主题。”
孙玉遐认为,精品报道就是用事实引领受众理性客观乐观直面现实,用观点正确引导舆论。广义上讲,精品报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国家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 精品报道记录社会实践和百姓生活,传播正能量,针砭时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之树的花和果,通过它可以看到现实的多姿多彩多样、听到时代的潮音、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 孙玉遐说。
做好功课备战重大主题报道
重大主题报道是精品报道中的一种。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让X的声音飞入千家万户,是
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对此,孙玉遐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她提出 5 个要点。
第一,要吃透重大主题的现实意义,了解重大主题的前世今生。从国际、国内,历史、现实,
ZZ、经济、文化等多维度透视重大主题的丰富内涵。第二,需换位思考,从受众视角研究重大
第 1 页 共 3 页

主题与受众的关联度,受众关心什么、想了解什么、困惑什么,把想传播的内容与受众想知道的内容交集嫁接融合。第三,做出策划和采写提纲,按照稿件主题需要深入实际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第四,精心提炼主题,选取合适的素材及表达方式。第五,视主题内容选好传播载体、传播路径,当下,重大主题报道的精品大多是立体全媒体传播。
孙玉遐举了 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策划立体报道、打组合拳的案例。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又乘春风浩荡时——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十年纪实》《新华社记者眼中的习近平两会时间》《第一观察|春天的见证——总书记 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