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经济导报/2025 年/7 月/8 日/第 001 版
安徽如何打造科技创新生态
——对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军徽
本报记者 王健生 陈雯 张海帝
从“ 靠创新起家” 到“ 以创新当家”,科技创新在江淮大地上撬动起澎湃的发展新动能,已然成为安徽省的一张金字招牌。安徽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有哪些亮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如何破局?产业布局如何与沪苏浙形成“ 协同创新+错位竞争” ?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就这些问题,7 月 5 日,记者在参加 2025 年“ 活力中国调研行” 期间与随行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军徽展开了对话。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本报记者:安徽省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这个“ 关键变量” 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 最大增量”,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这次调研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科技创新有哪些?
韩军徽:这次调研中,我对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印象最为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布局系统。安徽省统筹布局了量子信息、低空经济、商业航天、聚变能源等多个未来产
业赛道,形成了多点开花、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成果丰硕。在量子信息领域,据 ICV《2023 年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 ,安徽省合肥市在量子信息领域综合排名居全球第二位、全国首位,我国入选全球前 20 强的两家量子企业均来自合肥。在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领域,合翼航空获中国民航局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中科星图测控也将作为我国首个卫星测运控上市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在聚变能源领域,合肥市集聚 57 家相关企业组建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正加快工程化进程,力争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
三是保障有力。安徽省围绕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给予了较高强度的资金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2024 年,制定出台《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围绕未来产业技术、平台、项目、产品、应用、场景、先导区、耐心资本、金融服务等九个方面出台专项支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本报记者:深空探测、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常面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 死亡谷”,其核心矛盾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错配。如何破解这个矛盾?
韩军徽:产业的生命力,从来不只在规模,而更在进化。我觉得破解这个矛盾可以从三个方
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