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解放日报/2024 年/11 月/1 日/第 T48 版特刊
银发见证:一座城的蝶变 一群人的激情岁月
——上海市离退休干部讲述人民城市建设精彩故事
老干部是X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为更好发挥上海广大离退休干部重要作用,市委老干部局以“ 乐龄申城· 早上海” 志愿服务活动为平台,以“ 人民的城市” 为主题,组织老同志讲述参与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精彩故事。本报特别选取其中四位老同志的口述,与读者分享。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老同志们回望那一幕幕城市蝶变的往事,致敬青春岁月,彰显情怀担当,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 工业锈带” 变身“ 生活秀带” ——打造“ 人民城市” 杨浦样本
2019 年 11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考察,首次提出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理念,为人民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讲述人:“ 七一勋章” 获得者黄宝妹
在杨浦滨江,我开启了纺纱生涯,也开启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历程。
解放前,杨浦滨江有很多工厂,有一家日本人开的裕丰纱厂。我 13 岁去当童工,日子苦得不得了,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工作 12 小时,还要被“ 拿摩温” 殴打。
1949 年上海解放后,我和众多中国工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裕丰纱厂收归国有变身上海国棉十七厂,工厂成了人民的工厂,我正式成了一名光荣的工人。上海的国民经济转向重工业化,杨浦的工业有了巨大发展。据统计,上世纪 80 年代杨浦有企业近千家,职工数十万人,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占全市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杨浦制造在上海乃至全国都非常出名。凤凰牌自行车、中华牌香烟、上海牌手表,这些知名商品络绎不绝从杨浦销往全国各地。
我在国棉十七厂工作了 42 年,在杨浦滨江生活了一辈子,亲眼见证了滨水之畔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变迁。当时,上海化工厂、杨树浦煤电厂、水厂、发电厂都是燃煤大户,工业产值是上去了,但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上世纪 90 年代,上海实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曾经的工业基地,变成了“ 工业锈带”。历经 30 多年,昔日的“ 工业锈带” 又变成了“ 生活秀带”,为上海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曾经的国棉十七厂如今已成为时尚中心,我有时会去老厂房附近走一走。杨浦滨江空气变好了,很多人在这里骑车散步、坐在咖啡厅喝咖啡。在这里,能看到黄浦江对面的整个浦东,一到晚上流光溢彩。我想起 2019 年 11 月,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鼓励我多向年轻人讲一讲,这让我倍受鼓舞。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见证了这些年城市的巨大变化,为中国共产X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到无比自豪。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和上海解放 75 周年。 我一直告诉年轻的朋友们, 从 “ 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