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体制内,如何逃逸那些人为的“黑洞”?
01 初入机关,踌躇满志 曾经的你,过五关斩六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及第登科、风光无两。 初入机关、懵懵懂懂,热血沸腾、斗志激昂,是不是给自己规划了三年科长、十年镇长、二十年市长的成长晋升之路?是不是也想着给父老乡亲办点实事、谋点实惠?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值得称颂。 可是过了一年实习期,你的认知断崖式改变,光鲜亮丽梦想被批驳的仅剩下遮羞的裤衩。 如果说体制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排第二的话,那没有哪个行业敢说排第一。体制内的各项制度不可谓不完善,设计的初衷很好,但执行效果有时候却差强人意。 如何保持制度的生命力?无非就是执行。那又如何保持执行力?无非就是单位主要负责人以身作则。而往往单位负责人也并不是完人,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如果身子本身就是歪的,还指望着下属望其项背?更有某些个别领导本身就一腚屎,经不起下属监督,所以只要面儿上差不多就行了,就算想发力也不敢真正发,进而就是表面上的凑和、一团和气。 体制内不但不缺乏精英,反而是富集了大批精英。  是条条框框的过细过密和劳动收益比例的严重失衡束缚住了这些人精的活力,导致动力匮乏、内耗严重。 不同层级的公务员能力水平、素质水平会有偏差,但不会太多。 从发达地区的公考竞争淘汰比例就能管窥一二:均值基本上是乡镇50:1,县直100:1,市直300:1,省直500:1;能脱颖而出的自然经过了成色的检验,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毫不夸张的说,大概率上是百里挑一才选中一个公务员的。尤其是今年机构改革,县直、市直人员冗余、基本不招人,而且岗位数量严重缩水,把大批量考生挤压到乡镇,乡镇的考取比例都是逼近500:1。 如何引入竞争机制,这是体制内人员创新创业的痛点所在。需要引入一条鲶鱼,来把这潭死水搅动成一汪春水。 02 身在围城,冷暖自知  机关的晋升之路很窄很窄,就是个独木桥。 有的人机遇好、背景好、能力好,这种三好学生能快速过桥到达彼岸;有的人在桥上摇摇晃晃、战战兢兢,几无收获,何谈闪光;有的人失足跌落深渊;而更有的人根本就上不了桥。 家族的荫蔽起很重要的作用,能在某个行业给你快速打开通道,就像米国的ZZ家族、金融家族、钢铁家族等等一样。 经过近70年的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已经比较明朗,但阶层固化是完全说不上的。你可以探查你周围的阶层流动,有通过求学进而跃升阶层的,有通过传承顺而继承产业的,有通过实干摸索实现财富突变的,也有平平淡淡打工过活的。每个人都在为生计忙碌奔波着。 小县城是熟人社会,无论是宗族的血缘亲情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机关同僚;工作五六年,县城里各个机关的几乎都能混个脸熟,在县里熬个副科就很能吃的开。 地级市以上基本上就是陌生人社会了,除了本单位和业务单位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联系外,外单位的基本不怎么认识;尤其是大的系统,都上百号人,本单位的还有不怎么熟悉的呢。下班后也是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无论是小县城还是大城市,体制内的人普遍都很焦虑,这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通病吧。 制度的笼子虽然严密,但透过缝隙还是能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资源的:一是权力金字塔上端的堂而皇之,一是权力金字塔底层的无奈游离。 在某些地方,如果碰到一些不利于个人成长的主客观因素,你的青春、激情和梦想会慢慢耗尽,让你逐渐变得平庸。 而人性的贪婪是更大的“黑洞”,事件视界的黑洞仅仅是连光几乎都逃逸不了,而人性的黑洞是连道德和做人的底线都给吞噬了,让一个人无法自拔。市场经济下的利益交换,少数领导损公的肥私,变公家地为自留地,大肆抢掠、触目惊心;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世人以为公职人员都是肥头大耳、无所事事的酒囊饭袋。而无职无权的底层员工本就背负了太多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辛酸,却又因此无辜背负了舆论谴责。 底层员工这个群体的敬业和淳朴,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才是这个新时代的划桨者。 03 师道传承,打造匠心 当体制的硬框框碰上愣头青的新生代,体制的无奈就被践踏的体无完肤。 如今陆续有95后进入机关,新生代的观念和行为是超越你以前对机关潜规则认知的。县局小王刚入职,单位周末临时加班,分管领导召集开短会、布置任务。小王问道:周末加班有加班费吗?分管领导说:这个不太清楚,你得去问主要领导。小王蹬蹬蹬跑到局长屋里,问道:周末加班有加班费吗?局长说:应该是没有,咱们得讲ZZ。周末一家人热火朝天的干,小王硬是没来。周一上班的时候,小王碰见局长,自己扭头绕道走。分管领导看不下去了,把小王叫去再教育了一番。小王一肚子理儿:反正我没加班都得罪他了,那就这样吧,他干不了个三五年就走了,我早晚能把你们熬走,反正我是自己考来的,你们又不能把我怎么样。分管领导眼前一万只草泥马飘过。 遥想自己当年初入机关,真的是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因为自己觉得刚来啥也不会,多学点总归是好的。其实现在看来,的确是收获很多。你不能只盯着那点可怜的加班费去抚慰自己扭曲的心态,而要用磨练出来的实打实的工作能力让同样的时间变得更加充实精彩。 中国师徒传承的传统亘久绵长。以前拜师学艺是个苦差事,你必须要有苦行僧那般的修炼,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新学徒要在师傅家里当苦力,干个五六七八年才可能教你点皮毛,往往没个十年八年的,师傅是不会真正教你的。把你教会了就多了个竞争对手,让存量市场多了竞争者,对先期进入市场的老师傅来说极为不利;但为了传承某些手艺或技能,做到薪火相传,老师傅又得传好他这一棒。传承的同时引入竞争,能让一个行业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历久弥新 这当然可以借鉴到机关的工作传承。领导也是从兵蛋子一步步熬过来的,你干的那些工作他都干过,你的心路历程他也都经历过;所以你现在心里想什么领导是心知肚明的,领导不和你叨叨是因为他的城府;他不愿意和你一般见识,他就是要看看你能整出什么幺蛾子来。你自己以为挺能的,其实就和个跳梁小丑一般在那里尬舞,而你自己却深陷其中、浑然不觉。 不要太过计较,你计较的是多干点或少干点,但就是在这多干一点的过程中,渐进积累起领导对你的认可和赏识,渐进磨练出机关工作技能,这是张保值增值的王牌,不是没有派上用场,而是静静等待一场美妙的邂逅。 体制内当好学徒,体制外方能谋求高职。 04 简约高效、修炼内功 大家都知道,除了业务工作外,机关无非三件事:办文+办会+办事。 那你扪心自问,这几件事你哪件做到了极致? 是你的业务工作做到了很精进,能达到标兵的水准呢?还是你对各种公文的撰写了如指掌呢?亦或是你办会、搞接待、调解上访、处理人际关系游刃有余呢? 是不是很多人都是在混,在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想改变却又总是拖拖拉拉?不但业务工作一般般,综合素质更是一般般,倘若不是体制在庇护着你,去了企业里你这样的人直接过不了试用期;在电视剧里,你这样的人一集就死翘翘了。 能力是立身之本,体制给你阻挡了洪流;温室里的花朵如果太过娇贵,那就是矫情了,根本没有多少抵抗风雨的能力。 工作几年后,晋升无望转而自废武功,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只要不自暴自弃,四季轮回、熬过寒冬,总会迎来第二春。而这之前你是不是积蓄了足够的能量,能再度萌发。 没人说你考入体制就是一辈子,那是你的一厢情愿;也没人逼着你干一辈子,你自己厚着脸皮在那里一直干,没有大的违纪违法的话政府就得雇着你。 你再扪心自问,你的工作付出是不是对得起你的收入?别整天的发牢骚,如果真想做出改变的话,觉得体制亏待你的话,大可以跳出去吗,大门始终是敞开的,没人绑着你的手脚;但你自己已是个废人,不敢跳,那就别叽歪了,别发牢骚了,认真干好本职工作,这样心态反而更好。 你是不是也有想换个活法的念头?其实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出路还是很丰富多彩的。 就你现在的那个文稿起草能力,自己东拼西凑、复制黏贴过来的自己看着都反胃,更不必说领导了;就你那个接待能力,考察团下车的时候你让领导在车门左边等,这不是找别扭吗?就你那个办事能力,单位你鸡毛蒜皮的事儿都捋不明白,还婆婆妈妈、斤斤计较,能指望你去协调什么?基本功还差得远呢,光人浮于事、心比天高,必定摔得很惨。 05 出路通畅、能力为王 当下社会,能力才是硬通货关键是你有几把刷子,而且要硬。泛体制的员工很吃香,也就是有体制内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既熟知政策的起草全过程和解读,又通晓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关键。 业务精通的,可以服务很多行业。比如当下环保利剑高悬,而各公司的安环部总监职位就敞开口接纳从环保局跳出来的公职人员。 办文精通的,可以搞搞公考辅导;办会搞接待精通的,可以搞搞文旅服务;办事灵活的,可以去公司干个行政、协调公关 要不说副处以上的干部出路比较顺畅嘛,很抢手、下家也很多。在机关的斗争博弈中能胜出者就足以检验其能力或背景成色之一,这不恰恰就是企业里喜欢的吗? 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太大,而且不光是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每个行业在服务人民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贡献,全行业皆在为人民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如此,企业亦如此。 机关里是体制内,是稳定导向;企业里是市场化,是效率导向;不同的侧重点,收益和风险具有天然的差别性。 风险和收益向来是同向趋同的,效率和稳定伴生。 稳定导向是保守型的发展模式,伴随低风险低收益; 效率导向是开放型的发展模式,伴随高风险高收益。 又想低风险又想高收益,两边的好处都让你占了,那让承担高风险的何处安放无数个舍命拼搏的昼夜? 激发员工的自主能动性,比发多少个文件,开多少个动员会都要强的多。企业里的不必多谈,激励机制让员工嗷嗷叫;体制里的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体制内的人有个编制情结,但情结产生不了更多的生产力,反而阻碍生产力。体制内的人又极度希望引入竞争机制,但又不想自己的铁饭碗被打破,瞻前顾后必然畏畏缩缩。 06 时代变迁、浪潮渐涌 第一次浪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为半下海,是指体制内的一种流动,有些官员到部门下属的单位或企业中去任职。 第二次浪潮——92年邓公南巡后。多为停薪留职,下海后一旦呛水,还可回原单位休养生息。这批人,自称92派,他们创立的不少公司,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第三次浪潮——2000年以后。因机构改革,精简编制,从00到03年,全国各地共有一万余名科级以上干部下海。 最近的一次浪潮——始于2013年。这次下海的官员职位较高,厅、处级干部多;下海后多是被私企聘去当高管,分管相关行业的市场与公共关系。 开放大势不可阻挡,与其辞职下海,不如坚守岗位、创新创业。如今渐次出现了“封编提薪”的小高潮。 因势而动,开发区实行的“管委会+公司”模式——编制封存、大部制改革、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考核,这是个大方向。概括起来就是16字:精兵简政、机构减并,编制保证、待遇提升。该模式下,虽然每个人的工作量比之前略大,但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让员工在共建共享中真正得到实惠,而不是停留在文件表面上的积极、那只能是空对空。 老人老办法,编制封存、减少改革阻力;待遇提升30-50,增加干事效力。新人就是聘任制、签合同,没有编制一说了。因为开发区就是要先行先试,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探索一条体制改革的新路来,激发体制内存量公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迸发创业创新活力。 其实不光公务员觉得自己工资低,设计师、程序员、快递小哥,环卫工那些比你更苦更累的工种也都觉得收入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各行业收入都不是很高,进而说明民众对收入有更强烈的渴望,这是个好的苗头。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之前的欠账太多,但发展总是要循序渐进的,恰恰在这一步步的推进中,饱含了更多的民生期待。 事件视界的黑洞就如之前推测的那般模样,而且之前的模拟图片比实际拍摄的还要美。体制的黑洞也如我们探讨的一样,图像已完全呈现;如果你硬要去尝试到底的话,梦想是模糊的,不管多么艰辛,但前程会因你的坚持而渐渐变得光明。 不知大家留心看了没,学习强国APP标题栏里大大的那两句话——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话虽说的很平淡,但越咂摸越有一番滋味。 要顺应潮流而不随波逐流,机会总会青睐奋进者、搏击者。之前的老领导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就算晚上应酬喝了酒,回去仍旧要学习两小时,是什么样的毅力支撑着?我是很钦佩的如今他已从一个副县级成长到正厅级。学习两小时很简单,但加上“每天”,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儿。 向上的通道始终是畅通的,就看你是不是下血本付出,是不是有那个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外的通道也始终是通畅的,就看你是不是具备那个随时跳出去的能力和魄力。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为工夫也,这就是匠心。 在体制内,如何逃逸那些人为的“黑洞”?打造匠心,重获新生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