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身在体制内,如何管好嘴?如何用好嘴?
嘴有两大动作,一是闭;二是张。“闭”是沉默;“张”是说话。 体制内的嘴,最易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该“闭”时不知道闭;二是该“张”时又不知道如何张。正所谓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 (一) 古埃及文学作品《能言善辩的农夫》用“飞快的嘴,轻飘的心”,比喻说话迫不及待的人。 官员普塔荷太普对儿子说:“只有当你知道答案时才说话。在议事会上,只有那些有经验的人才有资格说话。恰到好处地说话是世上最难掌握的本领,谁驾驭了它,谁就能受益无穷。” 明朝《治世余闻》记载:明孝宗时有一大臣善于结交皇帝身边的人,这些被收买的人常在皇帝面前赞誉他的才能。一天,孝宗对兵部尚书刘大夏说:“闻某极有才调。”刘大夏没有回答。孝宗以为刘大夏没有听清楚,大声说:“工部尚书李某,尔知之否?”刘大夏仍然没有回答。明孝宗这下明白了刘的意思,笑着说:朕只听说此人能办事,没有来得及了解他的为人。这时,刘大夏才急忙叩头说:诚如皇上所谕。 对于刚刚步入仕途的年轻人,闭嘴是一门功课。这门功课有两大要点:一是不需要说话的时候坚决不说话;二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不要轻易发表言论。 (二) 明朝李清《三垣笔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1638年4月,崇祯帝召见地方官员,五人一批,不提问题,让他们自己随便说。这些地方官大都是只会磕头不会说话的“磕头虫”,初次见皇帝,非常惶恐,闹出了不少笑话:或语冗碎不可了,上必云“减省些”;或误称“臣”为“知县”;或误称“上”为“老大人”,旋觉误,仓皇称“老皇上”者。 唐代有位诗人叫做温庭筠,学问很好,出入于宰相令狐绚府中。一次,唐宣宗赋诗“金步摇”,令狐绚对不出来,而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皇帝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绚不知“玉条脱”的出处,问温庭筠。温说出自《南华经》,并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宰相听后很不高兴,此后借故屡次为难温庭筠。后温有两句诗“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他后悔自己读书,尤其更不该读《南华》第二篇。 《韩非子》中有《说难》,意思是说话非常困难。尤其是帝王时代,一个好的建议或批评,讲对了,也许只是“片言”,却可能立刻晋入卿相之位;而讲错了,则可能当场就会被杀头。所以说话很难,讲对话更是难上加难。 (三) 闭嘴和张嘴,两者都不易,但后者似乎要更难一些。 就譬如溺水,防止此事发生最好的办法是不下水,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但如果必须下水,或是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还是得会游泳能更好一些。 闭嘴每个人都可以学,都可以做到。但真正到了关键时刻,需要开口时,那得要真功夫才行。 对于年轻人来说,可先从闭嘴开始练起,然后再开始练习张嘴。 闭嘴本质练的是心境。让自己平静下来,沉潜下来,把事情想清楚、把问题想明白,然后再从容不迫、沉着应对。 张嘴练的则是胆识。一得有胆;二得有识。前者是敢说,后者是会说。怎样才能敢说会说,需要长期的、系统性的艰苦训练,在实践中磨砺而出。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