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干部提拔,有“大小年”之分,掌握节奏才能游刃有余
人的发展,要紧跟大势,顺势而为。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得遇其时,做什么事都是做一件成一件,不遇其时,说句话都能噎跑了贵人。
提拔这件事,就有着“大小年”之分。
一个单位,一个地域,总有那么几年,提拔特别的快,一个接一个的出干部,到点就提,都不用排号。
也总有那么几年,就是转不动,前面压着一堆老同志上不去,后面压着一堆年轻人上不来。
一是主要领导的思路。
一号的用人思路,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打通了前面拥堵的那一环,后面就梯次进步,大家都能往前挪动。
很多朋友会很单纯的认为,干部调整,又有空缺,不就是走个程序的事么,为什么有的领导就是不干。
其实,动干部牵扯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需要平衡各方,还需要重点照顾,既要讲究论资排辈,还要鼓励后来者勇于争先。
之前有位任职地方组织口的朋友就说起来过,动一次干部,不知道要考虑多久,要反复拉扯方方面面,真的是琢磨再琢磨。
有的领导,就是不喜欢动干部,宁可手里的名额捂着,也不往外放。
之前听朋友讲起来过某地某职能局一把手,任职五年期间,干部调整很少,他还给众人解释说是名额有限。
当他调整走了以后,大家才发现,原来单位里实职名额和虚职名额,空着一大堆,干部科长是他原来的心腹,自己是心知肚明,但是被他压着啥也不往外说。
要不是他调走了,单位里其他人,甚至于班子成员,都不知道单位还有多少岗位,多少指数。
二是当地干部的风向。
一个单位的风向,决定于一个地域的大生态,大生态好了,单位的速度也就跟着上来了,怕就怕大生态不动,单位里就更压着动不了。
有的主官,一批批的解决,来回的排兵布阵,一潭死水在腾挪中,就慢慢活起来。
这种大批量调整的,必然是行为方式较为雷厉风行的人,大胆尝试,敢闯敢干,既然是干部,总得给人家考验的机会,才能考验出来行不行,在提拔中选拔,在调整中选拔。
有的主官,则是比较稳扎稳打,最习惯的思路就是,成熟一个提拔一个,先有为再有位,不会为了调整而调整,虽然说,这样能够比较好的选拔,但是也堵住了很多人的晋升可能。
成熟了再动,而不是放到历练的岗位上去催熟,这节奏必然慢,一年又一年,干部就压下了。
三是个人发展的机遇。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机缘,第一步快,不一定就一直领先,第一步慢,也不一定就没有起步的可能。
想当年在基层,那些找关系去两办跟上主要领导的,好的解决副科,不好的到现在还在股级干部熬。
再比如,多年以前,地方上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原来的普通区,一下变成了市直所在的区,这时市里就给了区里政策,让区里报人,直接去市里充实人员队伍。
结果呢,干事踏实的,为人本分的,能力强的,都被区里的领导给留下了,倒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不想干活,能力不咋滴的,居然被报给了市里。
区里领导的思路是,我这里的工作还得继续啊,精英走了,谁挑大梁干活,还不如借着机会,把那些刺头给安排出去,省心。
这就导致,当年留下的那一批,兢兢业业干着,到头来混个科级退休,反而是那些因为不干事被踢出去的,县级起步。
说到这里,想起来之前一位读者朋友微信的咨询。
这位朋友刚刚提拔,结果呢,单位领导班子几乎换了一个遍,新任班子全是一帮“玩家”,耍嘴行干事不行,一号又是一个刚外放的年轻人,疯狂要出成绩,弄得自己直接没法干活。
熬通宵弄出来的东西,之前都是被领导肯定,被领导直接拿着去上面汇报的优质稿件,现在就是,直接被领导扔出门去,评价为,狗屁不通。
这位朋友想到自己刚提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就一直硬憋着自己继续改,按照要求改,结果因为压力太大、加班熬夜太多,身体受不了了。
心里又惦记着想要过了三年期,再努力上一步,现在看,上面不认可,工作压力大,身体熬不住,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江头儿就劝解,这就是到了个人发展的“小年”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顺风顺水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水逆周期,事倍功半的主旋律,倒不如主动让位,给自己段时间休养生息,充电提升,等到单位班子换了,再看情况复出。
时也运也命也。
人力,绝不可以与大势抗衡,唯有顺势而为,方是处世之道。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会弄得自己很累,伤心,伤身,更伤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