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提拔,一定要成为社会化程度高的人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事”本身,而是在于“人”。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往往决定了他在职场中能走多远。
什么叫社会化程度高?
简单说,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强。
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人,未必是八面玲珑的老油条,但一定是真正理解人性、懂得换位思考、能够调动资源、协调关系的人。
刚进单位时,我们总觉得把事做好就行,可到了中层往上,你会发现:所有工作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
同样的政策,有人推行得顺风顺水,有人还没开口就遭到反对,差别就在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
我见过不少名校出来的年轻人,做报表那叫一个漂亮,写方案也滴水不漏,可就是不懂“话留三分”。
汇报工作时直戳领导痛点,安排任务时又硬顶老同事,结果明明自己有道理,反而成了没人愿意搭理的人。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社会经验不够。
很多人把职场当成考试,以为凡事都有标准答案,做人做事非黑即白。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老同事看重的是面子,中年人想的是安稳,年轻人盼的是机会。
你要像调收音机一样,找到每个人的频道,才能说上话。
我之前有个读者,刚升正科就想搞改革,一上来就把科室里那些清闲岗位撤了。
结果呢?
老同事联合起来给他使绊子,最后改革不了了之。
他不是能力不行,是没搞明白:别人守着的不是岗位,而是多年熬出来的平衡。
跟领导沟通更是一个“社会化”的考验。
很多人没注意到:当领导说“这事你看着办”,千万别真以为可以自己拍板。
有经验的人都会先琢磨:
领导最近在忙什么?这句话是不是在试探我?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然后回去时会带上两三个方案,既展示了能力,也给了领导面子。
那些愣头青真敢“看着办”,最后多半办出麻烦。
处理同级关系也大有学问。
你负责的工作要是和别的科室有交叉,别一上来就发通知让人配合。
不如先去对方办公室坐坐,聊聊他们最近的难处,再顺口提一句“能不能帮个小忙”。
人都是这样,先讲感情,再讲道理。
见过一个科室主任,每次协调工作都先帮对方解决点小问题,比如帮年轻同事争取个培训名额,给老同志的报表找个简便模板。
后来他牵头的项目,基本没人会拖后腿。
换位思考一下,你也会这样做,因为是人之常情。
权力这东西,更需要社会化程度来驾驭。
新提拔的领导最爱犯的错,就是把职位当权威。
权力,也要靠“社会化”的方式来用。
很多新上任的干部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职位就是权威。
其实,职位带来的只是“势”,能不能变成影响力,关键还看你懂不懂得“团结大多数人”。
作为底层打工人,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在为谁干活。
别以为给你发工资的是公司,你就只对公司负责。
实际上,每个工作背后都牵扯着一堆人的利益。
你的直属领导可能想靠这个项目往上爬,大老板可能想借此稳住某个客户,甚至某个同事想趁机捞点好处。
社会化程度高的人,能看透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知道自己的工作该往哪个方向使劲,该给谁看。
你把工作干得再好,要是没踩在关键人物的利益点上,也白搭。
社会化程度高的人,会借公司的平台实现自己的目标。
事情要做好,但不能傻做,得让自己的付出能被看到,能转化成自己的资本。
比如你完成一个大项目,不光要交出成果,还得让领导知道这里面你的功劳,让同事认可你的能力,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还有一点,要学会控制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在单位这个环境,没人在乎你受了多少委屈,大家只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
不是说要做个没有情绪的机器,而是要让情绪为你服务,而不是拖你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