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甘肃日报/2024 年/11 月/4 日/第 001 版
书写新时代的绿色答卷
——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新甘肃· 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宋振峰 彭雯 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方铭 张永刚
景永鹏
碧绿,翠绿,墨绿;明黄,鹅黄,玄黄⋯⋯
进入秋季,在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林区,大自然就开始用最奢侈的油彩,给眼前无边无际的
绿色“ 森林画布” 上色了。一夜秋风,涂红染黄,美得令人心醉。
这里,是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乐园。
这里,是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也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60 多年来,小陇山人坚决扛起历史使命,担负时代重托,在祖国的大西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
步入新时代的小陇山,你能告诉我们什么?
在共和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小陇山浓墨重彩地写就了壮丽篇章
小陇山在哪儿?
小陇山位于秦岭山脉西端,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与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林区的 21 个林场,并不是只在保护中心机关所在的天水市,还分布在陇南市、定西市。
在地图上,倘若将这些分处三市的林场连成一体,它们宛如一只矫健的雄鹰,展翅高飞在陇
东南,化为陇东南乃至大西北的生态屏障、水源卫士。
小陇山有多小?
说是小陇山,其实一点都不小。小陇山林区经营总面积 1191.5 万亩,森林面积 805.3 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十分之一强。
1950 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修筑天水到宝鸡的铁路需要木材,建设者将眼光望向了小陇山林区。
小陇山的命运,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小陇山,何去何从?
搭火车、坐木船,乘牛车、骑毛驴。是年 9 月,年近古稀的我国原林垦部首任部长梁希,带领考察组从北京翻山越岭、夜渡黄河,亲身一探小陇山。
“ 在西北,应以建造防护林为首要任务,采伐还是次要的。” 梁希这一富有远见的建议,不
仅为祖国的大西北保存了这一片绿色,更为长江、黄河保住了清流。
1956 年,设立天水县X川森林经营所;
1959 年,北方十四省(区)次生林经营利用现场会在小陇山林区召开;
……
1962 年,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宣告成立,正式拉开了小陇山林区开发与建设的序幕。
从一开始,小陇山人就立志成为全国林业“ 试验田”。他们雄心勃勃,要“ 学习世界先进林业国家的经验,将现有的次生林培育成为更理想的、比较完整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基地,并从中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经验宣传推广”。
在造林的同时,改造低产劣质林,抚育间伐中、幼林,封禁坡度大于 45 度以上的林地⋯⋯
1962 年至 1982 年,小陇山林区念着“ 造、改、抚、采、封” 五字诀,开展次生林综合培育。
第 1 页 共 6 页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立足西北,志存高远;潜心护绿,砥砺前行。在那段艰苦岁月中,小陇山人编制了 50 多项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管理办法,解决了我国北方次生林经营中的许多难题,探索出了北方典型次生林培育的模式,创出小陇山的“ 第一张名片”。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小陇山林区进入用材林基地建设阶段。1983 年到 1998年,日本落叶松培育和速生丰产林成为小陇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陇山人实现了一个很多人觉得不可能完成的“ 双赢” ——不仅建成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用材林和商品林基地,而且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的连续性“ 双增长”。这一经验,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1998 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从生产到建设,从伐木到护林,小陇山经受住了新一轮考验。2001 年,全国首次天保工程现场会在小陇山召开。“ 停得下、护得住、绿得快”,又一次成为中国林业行业认可的“ 小陇山经验”。
进入新时代,小陇山跨入了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 年,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更名为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
岁月更迭,名称几易,小陇山人初心如磐。为了国家生态安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生态质
量愈加提高,生态价值愈发凸显。
这颗镶嵌在陇东南的“ 绿色明珠”,越擦越亮。
让科研力量在森林管护中“ 唱大戏”,小陇山向着辽阔的天空拔节生长保护好这片“ 林子”,是小陇山人灵魂深处的第一位诉求。
科研力量,历来都在小陇山的森林管护中“ 唱大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花落小陇山!
今年 6 月,202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参与完成的“ 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 项目荣获大奖。
喜讯传来,小陇山沸腾了,“ 赵楸树” 也喜极而泣。
“ 赵楸树”, 名叫赵秋玲。 今年 58 岁的她, 是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正高级工程师。 从 2006年开始参与这一项目,近 20 年来,赵秋玲一直和楸树打交道。敬佩于她的敬业,同事都称她为“ 赵楸树”。
“ 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丫。” 被誉为“ 百木之王” 的楸树是乡土珍贵树种,材质
坚韧、用途广泛,但生长缓慢、资源稀缺。
“ 要繁育出楸树的良种,就得全面收集楸树的种质资源,解析楸树的基因。” 赵秋玲说。
数十年如一日,赵秋玲和团队成员一直奔波在一线,收集灰楸种质资源,发布省级灰楸、楸
树嫁接育苗技术标准⋯⋯在楸树研究告一段落之际,她又开始研究锐齿栎等国家珍贵树种。
种质资源采集并非易事。不论是楸树,还是锐齿栎,一棵品种纯正、生长良好的树种,往往
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
去年 9 月,赵秋玲和团队成员花了十多天时间,去了小陇山的 8 个林场,寻找锐齿栎的最优树种。往往早上 8 点多,车子就到林子边缘停下了,她们跟随向导,沿着山路徒步搜寻。走一上午,才能在茂林深丛中,找到心仪的那棵树。
吃点干粮后,又得花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采集树种,等返回住处,天已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