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云南日报/2024 年/12 月/17 日/第 006 版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5 年来,全省民政事业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有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筑牢百姓幸福之基
本报记者 郎晶晶 通讯员 赵江
暖心——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建起来,老年幸福食堂的饭菜营养实惠,还对老年人实行补贴价,居家养老更便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教育等保障措施不断完善,有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贴心——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困难群众可以在居住地就近就便申办救助,残疾人
两项补贴实现“ 跨省通办”,内地居民结(离)婚登记实现“ 全省通办”。
安心——低收入人群纳入动态监测、获得常态化救助帮扶,全省保障低保对象 269.18 万人,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召开的 5 年来,群众通过身边的一件件民生实事,感受到民政事业发展的温度,体会到X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这 5 年,全省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X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保民生、兜底线、优服务、促发展,全省民政事业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有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兜牢底线 精准救助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
“ 谢谢你们的帮助,每周都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我和母亲病情都有好转。” 近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镇曼纳伞村委会曼岗小组低保户董真红对前来走访的民政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董真红的父亲视力残疾,他和母亲均因脑梗瘫痪在床,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只能靠妻子一个人照顾。今年西双版纳州民政局实施社会救助“ 物质+服务” 试点工作后,勐腊县民政局除了为他发放低保金,还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每周上门为他的母亲提供助浴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上门为董真红和母亲开展针灸、火罐、推拿等康复理疗。如今,董真红能够下床行走,母亲能自己坐立,生活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
一个小故事折射出社会救助工作的大变化。近年来,我省民政部门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记在心头,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
救助更有力度。这 5 年,全省民政部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全省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把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应保尽保、 应纳尽纳, 并保持过渡期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 目前, 全省认定低收入人口 355.6万人,保障低保对象 266.09 万人。城乡低保标准连年提高,目前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820 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 6400 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11472 元。全省还实现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居住地申请办理。
救助更有温度。2023 年,省民政厅在全省 21 个县(市、区)开展社会救助“ 物质+服务” 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在提供救助资金等物质救助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照料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同时,统筹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力量,推进社会救助项目化多元化发展,由单一物质救助转向“ 物质+服务” 综合救助,在试点基础上这一模式逐渐在全省推广开来。全省救助管理站持续推行真心、倾心、精心、贴心、舒心“ 五心” 服务理念,打造救助管理站“ 爱心驿站” 服务品牌,让临时遇困人员切实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救助更加精准。民政部门与 18 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严格核对新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全省统一按月通过“ 一卡通” 平台发放低保金并短信告知结果,同时推广使用线上平台“ 掌上办、指尖办”。全省实现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居住地申请办理。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更加有力。近年来,我省儿童福利基本生活保障对象从孤儿拓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并多次提高保障标准。2024 年 7 月,集中养育儿童、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省级指导标准提升至每人每月 2000 元和 1350 元。我省实施助学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孤儿给予每人每学年 1 万元资助, 对符合条件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一次性给予 2000元资助,促进更多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成长成才。全面完成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全省 47家儿童福利院优化为 20 家,开展儿童福利机构“ 精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 质量提升行动,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