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运城日报/2024 年/1 月/29 日/第 001 版
执“ 实干” 之笔 谱“ 三农” 华章
——市农业农村局以主题教育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董战轩
2023 年,市农业农村局紧扣“ 学思想、强X性、重实践、建新功” 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 三农” 工作重任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绿色食品认证管理、设施蔬菜新技术引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等 5 项重点民生实事落地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将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建好“ 良田” 夯实“ 耕” 基
隆冬时节,瑞雪初霁,在位于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基地,一边是小麦种植户忙着趁雪追肥,一边是农技专家躬身查看苗情和墒情。 “ 老人们常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曲村种粮大户董会龙告诉记者,“ 相信在连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下,咱运城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一定会越来越好。”
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2023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谋划和推进下,市农业农村局带领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通过实施农田道路、农田灌溉、土地平整、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共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 41.7 万亩,全面完成 2023 年既定任务。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由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牵头,会同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照全国、全省规划,编制出台市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切实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体系,为高质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基础。
——完备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体系。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长久发挥效益,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实施细则(暂行)》 ,并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出台县级管护制度办法,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工作落实到位。
——完成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各县(市、区)从项目选址、设计、批复、招投标,到施工建设及建后管理、维修、养护,扎实有力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打造“ 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 的高标准农田。
“ 托” 稳信心“ 管” 来效益
“ 把土地托管出去,有人替我们操心,省心又省力。”“ 春种秋收,全程托管,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收成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这都托了农业生产托管的福。” 岁末年初,聊起由新绛县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所带来的好处,新绛县三泉镇村民赞不绝口。
为从根本上破解“ 谁来种田”“ 地怎么种” 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2023 年,我市共争取中央资金 3400 万元,计划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 35.69 万亩。目前,已完成 44.15 万亩,超额完成年度既定任务。同时,带动服务面积约 700 万亩、小农户 70万余户,各县(市、区)实现了农业生产托管“ 全覆盖”。
——搭建平台,智慧托管,服务组织与农户双向受益。我市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北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全市 2017 年以来承担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的 322个服务组织、5676 台农机安装北斗定位终端,形成“ 安全监管、作业监测、应急调度” 管理体系,实现项目作业智能化管理,确保服务环节衔接顺畅。
第 1 页 共 3 页
——X建引领,主体多元,集体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托管循环互促。我市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 ,引导全市 170 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促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达 2000 万元,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X建引领、集体经济与农业生产托管共同发展的新路径。
——管理科学,严格程序,中央惠农政策落地生根。我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 ,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验收、责任追究等各环节严格加以规范,实现“ 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质量有保证、过程有监管”,形成“ 市级紧盯关键环节监管,县级狠抓项目实施” 的良好模式。
食品添“ 绿” 产业当“ 红”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有 230 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1 个农产品获得“ 圳品” 认证,4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运农优品” 种类有 100 余种⋯⋯ 2023 年,我市持续坚持绿色为先、质量为本、品牌为要,全力推进绿色兴农、质量立农、品牌强农,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让绿色优质农产品不仅成为赋能产业升级的“ 绿色动能”,更成为推动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 绿色密码”。
——严把产品质量关,持续增加绿色食品供给。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按照“ 守正创新铸机制、固本培元增总量、精益求精保质量、包容并蓄树品牌” 工作要求,持续加强政策宣传和服务引导,不断提升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增加绿色食品供给。
——强化证后监管,为获证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做好获证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基础上, 我市严把年检质量关, 有效维护绿色食品公信力, 全年日常监督检查认证主体比例达 90%。此外, 编印 《运城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规范手册》, 对全市绿色食品的 “ 三本一证”(生产记录本、投入品出入库记录